财新传媒

说“红”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5年第28期 出版日期 2015年07月20日
从殉道之“赤”、权贵之“朱”、悲戚之 “绛”到革命之“红”,红色一直贯穿在中国的历史之中
 

  文|蒋艳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儿时演出,老师给化妆。所谓“化妆”,其实就是给每个孩子,无论男女,统统涂上红脸蛋儿,就像现今的惠山泥人“大阿福”。我看不见自己的红脸蛋儿,但看得见老师给我选的头花,清楚记得,老师在大红色和粉色的绸子间犹豫了一下,还是拿起了那个粉色的。

  粉红色,好像是那时候很多女孩的衣饰,而大红,记忆里永远是隆重、庄严的。不管是第一次郑重戴上的红领巾、礼堂上幕布拉开后的前台背景、布告栏里的光荣榜,还是由师长发到手里的奖状、优秀学生戴的大红花,还有,无一例外的,从小学到大学的毕业证都是大红色外壳。但是,除非是戏台上的人物,日常生活中,一般人不穿大红色,除了在隆重的婚礼上,最隆重的主角新娘子——那时候的她,大概也不能以寻常人待吧。

  [《财新周刊》印刷版,各大机场书店零售;按此优惠订阅,随时起刊,免费快递。]

版面编辑:邵超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