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部分家访员一样,喻琴艳是为了孩子才来应聘这份工作的。
琴艳家位处贵州省毕节市朱昌镇一座偏远山村,邻里多为留守老人、孩童,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琴艳也曾到过浙江做木柜板,去广东做空调,还在毕节卖了一个月房子。但家里5个孩子始终让她放心不下,他们的成绩忽高忽低,丈夫又无心管教,有回打视频电话,看到孩子们的脸都是花的,琴艳于心不忍,旋即回了家。
琴艳赞同孩子班主任说的:“孩子没出息,大人挣多少钱也没用。”可这也带来了另一个烦恼,不外出打工,仅靠丈夫一人在村里做装修养活,一家子的生活过得愈发紧巴巴。
继大银镇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毕节七星关区另3个乡镇也设立了儿童示范区工作试点,需要多名35岁以下、高中以上学历的女性家访员参与入户早教,为6—36个月大的婴幼儿提供早期养育指导及营养干预。琴艳在村长的推荐下,成功应聘。这份工作基础工资600元,每入户1次另收入30元。琴艳负责探访18户家庭,每个月近3000元的收入解了她的燃眉之急。然而上手工作后,琴艳发现做家访员半点不比打工轻松。
她们需要学习基金会出版的3册婴幼儿养育指导课程,以确保每堂乡村早教课的内容规范化。又因为入户这种形式,高度依赖靠家访员的自觉,为防止家访员出现迟到早退、不按规定内容上课等问题,基金会制定了一套复杂的监督机制:家访前,家访员要为每个孩子填写一份家访表,记录前一周的课程回顾和本周的活动目标等。家访过程中,除了跟随指导书进行早教,还要拍照记录,在小程序上打卡。结束后,她们则要上传照片给督导员检查……另外,由于课程涉及的教具不少需要手工制作,每个周末,琴艳都忙着为下一节课准备塑料瓶小车、袜子娃娃等玩具。
目前,4个乡镇总共有119名育婴辅导员,负责家访儿童1476名。但家访员一般有孩子和家庭要照顾,难以兼顾这份繁琐的工作,不少人入职没多久便辞职了。人员流动最突出的林口镇,曾一次性离职过6名家访员。对于毕节这种乡村空心化严重、妇女的整体文化水平又不高的地区,重新招聘家访员是困难的。
也不乏坚持下来的家访员,邓漫就是其中之一。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老大、老二都是男孩,十分好动,小女儿今年一岁半,半点离不开母亲。邓漫习惯了在孩子的哭声、叫声中填写一沓沓家访表,指导手册早被女儿撕烂了一套。除了自己的工作,邓漫还要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整理家务,刚入职那会儿,她常常忙碌到深夜。
丈夫觉得,当家访员性价比太低,劝邓漫一起去打工。但她不这么认为。这份工作让她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了这群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临时母亲”,陪伴孩子们成长带来的成就感,支持着她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