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中国经济崛起的一代农民工渐已老去,成为就业市场最弱势的群体,后顾之忧待解

这里甚至难以找到一张40岁以下的脸。50多岁的随处可见,60多岁的一眼便知,皱纹已无处遁形。

北京几大民间劳务市场散布于市郊 :通州马驹桥、顺义高丽营……昌平水屯以工地活儿著称,因而看起来更“老”——如今“老人”才愿下工地。

早年间,昌平水屯桥一侧开有大型建材市场,工头在市场买料装车,直接在市场门口招人干活儿。数月前市场拆除,境况不如从前,但每天清晨仍有数百号人乌泱乌泱地聚集在进出城区的交叉路口,等待雇主到来。不少建筑工人十几年前就在,过了60岁还在。

他们大多是男性,背微驼,身着深色衣裤,肩背帆布包,里面装着泥铲、量尺、手套等。女性穿得鲜艳些。无论男女脸都晒得黢黑、毛孔粗大,眼尾眉间沟壑纵横。手比脸更显年纪:指节粗大,手背手心布满纹路,外皮呈坚硬塑料质感。

水屯劳务市场每天早晚车流不断。在此执勤的交警禁止车辆在路边停靠,因此时常能见到工头的车在打工者的簇拥下一路滑行。
上午8点,上了年纪的打工者在路边休息。他们不到6点就来市场,一般会待到10点才离开。
两位老人在路边打闹。在水屯劳务市场找活儿的打工者几乎每天都会来到这里,久而久之互相就都熟悉了。

一代农民工正老去。据《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50岁以上农民工占27.3%,总规模近8000万人,有统计数据以来(2008年)比重连年上升。这些大龄农民工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外出务工。

随着行业转型升级和用工规范化,大龄农民工长期就业的建筑业、低端服务业等吸纳能力逐步减弱。建筑业尤甚:以安全为由,近年来上海、天津、广东深圳、江苏泰州等先后出台建筑业超龄农民工清退令。如上海,清退界限划在男性60周岁、女性50周岁。在北京大型工地55岁以上男性工人早已难寻。近期重庆还拟试点取消建筑业惯用的劳务分包用工模式,要求承包企业采用自有工人施工。

文化层次低、技能有限、劳动能力衰退,如今大龄农民工正成为劳动力市场中最弱势的群体之一,同时又背负着家庭走向城市的高昂生活成本。农村土地已无力供养,家庭养老功能减退,兼顾该群体“农民”“工人”“老人”多重身份的保障机制又尚未完善。“农民工哪有说退休养老的。”一位65岁的瓦工说。

手停口停

“好不容易找个活儿,俺挺高兴。”牛长付在人群中张望,等待约好的工头。今年67岁的他看起来50多岁,眉毛乌黑茂密,身形瘦削精干。经十多天的等待,他终于蹲到个垒墙的活儿,一天350元,干四天。

下午6点下工后,牛长付把工具放在工地门口的宿舍里。工地包住,但他没有住在这里,每天都乘公交车回家。
牛长付找到了一份垒墙的工作,一天350元的收入,不管饭。4天后,他的活儿做完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