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溯及隋唐的石匠村整体搬迁后,古物件不再,机器刻碑兴起,石匠手艺也后继乏人

锤子击錾子,錾子击青石——直到上世纪90年代,洛阳龙门石窟东山以东的刘井村,金石之声常年不绝于耳,是远近闻名的石匠村。

“忆昔当年全盛日,满村石屑乱纷飞。”那时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石门匾,刻着“耕读传家”“风华正茂”,门两侧的柜子石上刻着花鸟祥兽,更讲究的人家还有石门券、石狮子。

2013年,刘井村整体搬迁,石匾、石狮或被变卖,或被收藏入库,古色古香的院落被拆除,盖起了钢筋水泥的住宅楼。村里流传了千年的石匠手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地。

锤錾合奏千年乐

据村史志记载,刘井村的石刻历史可溯及隋唐。洛阳市雕塑艺术研究会会长王彦永认为,当年龙门石窟修建需要大量的石匠,刘井村很可能直接参与其中。虽然目前还没考证到文字证据,但据记载,村东西两头的两尊隋唐石佛均出自本村人之手,雕刻风格手法和同期的龙门石窟作品很像。

曾经坐落在刘井村头的隋唐时期的石佛。上世纪60年代被收入龙门研究院。图:刘松照

新中国成立后,刘井村的石匠们手艺不辍,曾多次组织文物修复队,参与河南龙门石窟、宁夏须弥山石窟、四川乐山大佛、西藏布达拉宫的修复,村里的石匠刘孟秋还曾参与过北京十大建筑的石雕设计。

村里的老人薛克修记得,上世纪60年代修洛阳龙门桥时,召集周边村里石匠采取人海战术突击作业,刘井村去了上百石匠,挑灯夜战,数百盏电灯把伊水两岸照得通明。刘井社区支书刘波介绍,龙门桥上“龙门”二字,出自开国元帅陈毅笔下,雕刻者便是刘孟秋。

刘井村旧址。村子整体搬迁后,原刘井小学里只剩下上世纪90年代建校舍时立的纪念碑。曾任小学校长的李和祥老人拿着叉子数了数当年参与刻碑的石匠名录,17人里,仅7人在世,且无一人仍在勒石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