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凌晨3点半,边陲小镇达来呼布就已经“醒”了。在镇上一个双向四车道的十字路口,卖早餐的商贩已撑起灯准备营业,戴着草帽的男人、裹着头巾的女人,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他们拎着特大号的塑料水壶、背着用化肥袋子改造的挎包,聚集在这个临时“劳务市场”上,等待着蜜瓜田雇主的到来。
早上4、5点,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临时“劳务市场”已经挤满了从各地来寻找工作机会的人们。
达来呼布镇在蒙语里意思是“大海的深渊”,其所处的额济纳旗大部分土地都是沙漠和戈壁,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正适宜蜜瓜生长。上世纪90年代,因市场需求扩大,蜜瓜的种植技术推广到了额济纳旗,种植面积迅速达到6万亩。每年5月到9月,来自甘肃、宁夏、四川、云南的外来务工人员便聚集于这座仅有两万户籍人口的小镇寻找工作机会,就像曾经农忙时节在西北关陇地区帮人抢收麦子的“麦客”,他们是大漠里的“瓜客”。
早上4、5点,达来呼布镇临时“劳务市场”,戴着头巾的女人们。
早上4、5点,达来呼布镇临时“劳务市场”,举着草帽的男人。
大漠瓜客:逐瓜而来的日结工
白天,达镇的劳务市场只是个普通的十字路口。四周老旧的瓦房被隔成小间,出租给种瓜工人。从甘肃岷县来的舒家兄弟,就在这儿租了间十平方米的小屋。
达来呼布镇,舒爱民和堂弟舒科明在出租屋外吃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