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成都高新区行政区划里的民乐村,原址的荒地成为几户留守者赖以生存的菜地和搭棚蜗居之所,但这片土地的建设规划早已箭在弦上

初见68岁的杨可全,他头戴蓝色的鸭舌帽,眼里全是对外来者的惊讶与疑惑。走到跟前,他伸出手——只需一眼就知道这就是庄稼人的手——又迟疑地收了回去。因为在地里不常见到外人,杨可全有些尴尬不知所措,他的妻子舒启碧披着衣服从远处颤颤巍巍走来,从怀里抽出蜷缩变形的双手,招呼我进屋坐坐。

杨可全是生活在成都市高新区的一名农民,耕种地位于天府五街与盛华南路的路口,原属双流区华阳镇民乐村。2004年左右,因高新区城市规划需要,政府将土地征收,民乐村各队的村民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农转非”安置过程。如今的民乐村原址与其说是一片田,不如说更像是荒地,被铁皮围绕,突兀地横亘于高大的电梯公寓和造型前卫的幼儿园之间。而这荒地之间有一条小河穿过,菜畦散落两旁,抬眼还能看见几间篷布搭成的房子,那是民乐村“遗民”们的栖身之所。

村里的外乡人
太阳即将落山,杨可全夫妇俩坐在家里理菜,为明天早上去菜市卖菜做准备。

杨可全和舒启碧其实并非民乐村人,“2005年4月,我记得很清楚,我就是4月来的成都”。两口子原是四川乐至县劳动镇人,来成都前,杨可全刚进乐至县城附近的一家塑料厂工作。那时,他们的大儿子再婚入赘到云南,留下了8个月的女儿,小儿子也外出到成都闯生活。“正巧这个时候我们塑料厂老板在成都民乐村投资的农家乐倒闭了,留下一些房屋林木,就找到我,每个月给我的工资增加到600元,希望我来看守农家乐的‘遗产’。”就这样,杨可全两口子,还有他们8个月大的孙女,举家来到了民乐村。

从2005年4月到2013年11月,杨可全看守了农家乐8年,“老板一开始找了3个人来看农家乐,我们要守大厅,以防有人来偷东西,还要给各种树木浇水打药”。可随着民乐村动迁,其他两个人陆续离开,只剩下杨可全继续留守。其间,杨可全的老家又遭遇汶川大地震,“最老的那间泥巴糊的草屋塌没了,后来建的小楼房也变成了危楼,不敢再住人了”。没钱翻修楼房,民乐村成为杨可全惟一的居所。

有附近居民来地里偷菜,杨可全找孙子代笔写了一块警示牌。
几年前,杨可全在地里捡到了这条白狗。加上孙女干爹送的藏獒和另一条土狗,他一共养了三条狗看家。

2013年11月,杨可全看守的农家乐被彻底拆除,“好多挖掘机开进来,把这里铲了个精光。(好在)老板付完最后一个月的工资后,给我留了一间瓦房,说不能让我孙女没地方住”。虽然有了地方住,但一家失去了经济来源,“我只有小学文化,没啥子能力,本来就是农民,那就种点地”。杨可全就这样开始了在废墟上种菜的生活。

杨可全夫妇在地里掐油菜嫩尖。除了缺水,他们种的蔬菜还在遭受病虫害。
杨可全拾起自己种的南瓜。除了油菜,这是他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