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下,频繁异地就医流动、复杂的预约候诊流程催生了职业陪诊师,这一被称为“临时家人”的角色能为大医院就诊体验增添几许温度?

早晨九点,医院收费处已排起长队。

轮到排在队头的老人交费。“阿姨,您把手机亮度调高点,扫不上码。”收费员说。老人举着手机皱起眉,嘴里喃喃道:“这怎么弄呢……”一旁的小伙子见状,上前帮忙操作了一番。

身后队伍里的李露正等着帮客户交费。这天上午她的任务是陪一位老人看膝盖,从取号、交费,到预约检查等一系列手续都由她来跑,老人只需坐在一旁等待。

李露提供的服务被称为“陪诊”。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及就医需求持续攀升,陪诊师这一新兴职业迅速走红。其服务内容覆盖入院看诊的全流程:取号报到,引导患者到医生诊室外等候看诊,陪同看诊,帮病人与医生交流病情,记录医嘱,代排队缴费,陪同检查,拿检查报告,药房排队取药,出院和入院的陪同办理等。

工商登记信息显示,截至发稿,与陪诊相关的注册公司数量达937家。另有大批个体陪诊师分散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

在广州陪诊师李力看来,陪诊行业的兴起呼应了人们的就医难题——三甲医院规模越来越大,患者进入医院就像进入迷宫,摸不清方向;医院的智慧型设备也越来越多,很多患者及家属都不会使用,对老年人而言更是如此。

2023年1月30日,河南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迎就诊高峰。陪诊行业的兴起呼应了人们的就医难题——三甲医院规模越来越大,患者进入医院就像进入迷宫,摸不清方向;医院的智慧型设备也越来越多,很多患者及家属都不会使用,对中老年人而言更是如此。图:IC photo

多数陪诊师的主要客源即为中老年人。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预计到2035年左右,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当中多数又为空巢老人,就医更是缺乏陪伴。据民政部数据,中国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占比目前已过半,在部分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空巢老年人比例甚至超过70%。

其中大部分同时是异地就医人群。区域间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和愈发便捷频繁的人口流动,刺激了患者异地寻求优质服务的需求。据《2020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全国三级医院异地就医总人次达到8238万。以北京为例,2019年北京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数超过2.6亿人次,其中外地患者约占三分之一。他们多患有重大疾病,对陌生的医院环境极不熟悉,经历一番奔波后渴望得到准确的指引。

“我们的任务更主要还是陪伴,在一天的时间里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李露说。陪诊师们在医院中穿梭,扮演起“临时家人”的角色。

医院“迷宫”

早晨8点,高倩和父亲推着轮椅上的母亲来到北京安贞医院综合病房楼下,与陪诊师李露见面。

这天上午的任务颇为繁琐:首先在医学影像科做完核磁后,在室外穿行200米左右,到达院区内心脏外科中心大楼与医生见面,最后前往另一栋门诊楼八楼拍摄彩超。

“连我都要犯迷糊,更别提老人了。”高倩感到无奈。就诊的三个地点各不相连,甚至不在一栋楼内,亦没有工作人员指引,需要患者自行摸索。正值严冬,冷风直钻人衣领。母亲头顶红色毛线帽,整个人蜷缩在羽绒服里,父亲推着轮椅,时不时俯下身子询问,高倩在一旁与李露并肩走在最后,核对接下来的步骤。

2023年1月16日,北京安贞医院,李露(左一)引导高倩一家人穿梭在各个楼间。李露从2022年6月开始做陪诊。每次陪诊爱戴帽子,在医院拥挤的人群中总是能很快找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