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特殊需要儿童“有园可去”,只是推进学前融合教育的第一步。更复杂的是,观念差异、师资缺口等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进程

两岁9个月时,果果确诊了孤独症。他排斥人群和肢体接触,很少用语言和别人沟通。开心时,如果是坐着,他喜欢前后摇摆身体、抖手;如果是站着,他喜欢蹦跳,来回走动。他在户外的状态经常是游离的——“好好排队”对他来说,是一件挺难的事。

如今,变化正在发生。2023年6月21日,早晨8点不到,果果从草坪上跑过,来到同伴们身边。孩子们在进行户外活动,排队爬上一个比自己还高的木制平台,然后朝着面前的软垫一跃而下。果果站在队伍里,没什么犹豫,也跟着照做。粗粗一眼,他看起来比别的孩子高一些,此外很难察觉到什么不同。

这是果果来到奇色花福利幼儿园(下称“奇色花”)的第四年,他已经是个“大大班”的孩子。去年,他离上小学年龄还不够,因此晚一年再毕业。他家原本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为了让他在这儿入学,全家人都搬到了郑州租房,母亲付杰全职照顾孩子。

奇色花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自1996年开始探索学前融合教育,至今共接收了3150名孩子,其中包括379名像果果这样的“特殊需要儿童”。除了孤独症,这些孩子还涉及发育迟缓、唐氏综合征、视障听障等病症。

课堂上,一名孤独症孩子望向窗外。奇色花至今共接收了3150名孩子,其中包括379名“特殊需要儿童”。除了孤独症,还涉及发育迟缓、唐氏综合征、视障听障等。

目前,全园共有350个学生,分为12个教学班,每班配三个老师、一个保育员。50名特殊需要儿童,就混编在班级之中,与普通孩子的比例约为1∶7,与中国人群中残障人士和健康人士的比例接近。

能够入园已是幸运的。入学名额紧张,特殊需要孩子想要报名进入奇色花,总要排队。有的孩子排着队到了上小学的年纪,或者选择转去了康复机构。即便对于普通孩子,每年百余个新生名额,也有超过400人报名。

在中国,特殊需要儿童“入园难”的问题显著。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学校党建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赵小红曾撰文称,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全国现有0—6岁残疾儿童约167.8万人,学前特殊教育的需求巨大。但另一方面,学前特殊教育的资源总量不足,残疾儿童的入园机会非常缺乏,远低于普通儿童。

赵小红指出,2021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已达到88.1%,与2012年相比,提高了23.6%。但2019年,教育部对《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的落实情况调查发现,全国3—6岁残疾儿童入园率仅为43.1%,与2012年的43.9%相比,进展缓慢。

近年来,许多政策已对学前融合教育给予关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2023年6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其中第二十三条也提及,统筹实施多种形式的学前特殊教育,推进融合教育。

尤其在河南,接受学前融合教育的机会有所增加。2014年起,河南省启动两期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试点学前融合教育,包括奇色花在内的45所幼儿园成为首批试点园。截至目前,全省通过六批遴选,共有202所学前融合教育试点园。

新的计划亦在继续,2022年河南省教育厅启动实施学前融合教育“1+5+N”区域发展模式。在此过程中,奇色花作为核心技术团队,为河南省教育厅提供了一部分专业支持。

关键在于,让特殊需要儿童“有园可去”,只是推进学前融合教育的第一步。更复杂的是,观念差异、师资缺口等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进程。

一名男孩拖着行李箱来到学校,他将和小伙伴们一起参加毕业班举办的“勇敢者之夜”。
在地面上涂鸦的孩子们突发奇想,用彩色粉笔做起了美甲。孩子们的各种创意和奇思妙想是奇色花的老师们非常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