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视家庭日常相处方式,破除执念接纳情绪,重获安全感重建意义

“我想要有一份工资比较低(的工作),大概两三千元,够我吃饭就可以。”面对一众家长,18岁的丘杰夫说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坐在对面的母亲肖晓皱起眉头。这是一场针对抑郁青少年父母的研修营,丘杰夫曾是“别人家的小孩”:不仅成绩拔尖,博览群书,还精通跆拳道和篮球,初高中均就读于福州市的顶级名校。但他患上重度抑郁,并在高二时被诊断为被迫害妄想症,经过一年半的康复,临床症状已经消失,正在为回归家庭和社会做最后的准备。

深秋的江浙寒意渐浓,家长们裹紧毯子,手捧笔记本,挺直腰杆,认真倾听,随后又争相举手发问,因为他们也深陷孩子抑郁的困局。

研修营上,父母们全神贯注研讨和反思各自的问题。

青少年抑郁的康复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难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与青少年抑郁支持平台“渡过”共同发布的《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显示,调研家庭里,已回归社会、不再有明显抑郁症状的孩子不及三成。对更多孩子而言,残留症状如影随形,例如情绪低落、积极情绪缺乏、绝望、人际交往困难、做事困难、睡眠困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