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脉络清晰而又惨烈的地沟油(台湾称馊水油)风暴正在宝岛台湾肆虐、延续。
9月4日地下地沟油厂被台湾当局披露后,高度发达的台湾食品业几成一副多米诺骨牌——地下油厂牵出台湾大型油脂企业强冠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强冠公司);再由强冠公司供油去向查开,235家下游企业进入视线;再往下游查,1000多家企业被卷入。最终,两岸三地都有发现地沟油产品。
在食品安全的历史上,台湾此次事件可谓是大企业作恶的典型。问责风暴正在刮起:地下油厂、强冠公司负责人被采取刑事手段;强冠公司被罚台湾施行新食品法律以来的最重罚款;屏东县县长道歉,五位局长辞职⋯⋯预计风暴未来将向台湾当局更高层发展,在未来的地沟油清查行动中,会有更多责任人出现。
受访食品安全专家认为,食品管理严格如台湾,仍然会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地沟油事件,这预示着地沟油危害可能不会因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就自动消失,还会因食品高度工业化产生放大效应。大陆要作好打地沟油持久战的准备。
台湾地沟油事件其实为大陆下一步整治地沟油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与教训。毕竟,两岸同一的饮食文化均易为地沟油问题发生提供土壤,同样面对难以在终端产品中检测出地沟油成分的技术难题,同样面临如何短期处置和长期管控的课题。
被忽视的线索
撼动台港澳和大陆的地沟油事件始于台湾屏东县一位农民的举报。据《苹果日报》报道,这位60岁的普通老农从2011年开始,先后五次向屏东县环保局举报郭烈成在屏东县竹田乡的地下油厂。但每一次举报当地环保局都未能彻查。
老农无奈开始自己取证。两年前,老农自己购买了数码相机,前后拍摄了1000多张照片。2013年3月,他又购买了监视器,每周一到周五监控地下油厂。
直到当年11月,老农绕过屏东县环保局,通过友人直接向台中市警方报案,这场地沟油大案才真正进入调查阶段。
2013年11月18日,台中市警方掌握证据后,将案件交由屏东市地检署侦办。
2014年9月4日,地沟油事件首次向台湾社会披露。
从郭烈成的地下油厂购买原料油的有一家台湾赫赫有名的公司——强冠公司。该公司曾以低于市价的价格从郭烈成的地下油厂购进原料,并制成“全统香猪油”和“进威猪饲料”上市贩售。
不仅如此,强冠公司还涉嫌从香港购进饲料油制售食用油品。
根据台湾“卫生福利部”(下称台湾“卫福部”)公布的数据,强冠公司在台湾有235家下游企业,包括味全、味王、奇美等著名企业。强冠公司向下游业者出售劣质猪油782吨,而稽查发现相关油品流向了1020家下游业者。台湾“卫福部”9月15日更新清单,强冠下游公司所产问题产品达187项。
9月6日,郭烈成正式被羁押。9月12日,屏东地检署传唤强冠公司董事长叶文祥,讯后以涉嫌诈欺犯罪嫌疑重大,向法院声押,屏东地方法院13日晨裁定叶文祥收押禁见。
9月12日,台湾“行政院”院长江宜桦向台湾民众表达“沉痛的歉意”。9月16日,屏东县县长曹启鸿向台湾民众道歉,并宣布屏东县环保、卫生、地政、农业及城乡发展五局局长请辞获准。
据台湾三立新闻网报道,9月13日,台湾“行政院”院长江宜桦证实,台湾“卫福部”部长邱文达已口头请辞。但江宜桦同时表示“现在不是时候”,辞职问题暂时搁置。
“高级”地沟油
台湾卫生部门下辖的食品药品监管单位9月8日公布相关检验结果,此前查获以地沟油等混制的“全统香猪油”,符合食用油标准。强冠公司生产的“全统香猪油”经过精炼,除重金属检验尚未完成,其他项目都符合卫生标准。
也正为如此,强冠公司董事长叶文祥才在记者会上大声喊冤,甚至当场喝下自产猪油“自证清白”。但台当局查证的事实已显示,强冠公司“全统香猪油”原料来源是回收废油,是非法产品。
或许,上述新闻正是台湾地沟油多年未被发现的根本原因。大陆与台湾,在一波波地沟油严打中,面对一个共同现实——地沟油越来越“高级”。在许多地沟油案件的末端产品中,无法测出油品不合格,更无法直接证明地沟油的危害。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大陆2012年、2013年的地沟油严打中,当时山东、浙江查处的多起地沟油大案,同样在地沟油终端产品检测时,发现竟然符合食用油标准。公安部门甚至难以找到地沟油的受害民众。
目前,两岸均未发明在成品油中成功检测地沟油的有效方法。大陆卫生部门甚至还曾向社会征集测试办法。
细究此次台湾地沟油案,还可以发现一些值得大陆警惕的动向:
一是在更严格的食品法规之下,地沟油制作、流通变得更加隐蔽。与大陆近年地沟油案中地沟油制造者往往集收油、制油、卖油甚至兑油于一身不同,台湾地油沟案则中间环节较多。其特点是原本一个正常的通往合法的生物柴油或饲料用油的链条,在中途有不法者在上游环节不知情的情况下改变用途,送往非法的食用油链条。
二是大企业不惜涉险参与,甚至利用其市场信誉作背书。此前大陆的云南曾出现类似的大企业作恶案例,但台湾强冠公司显然更为大型。
三是食品工业越发达,食品安全事件带来的市场伤害可能越大,存在放大效应。
监管反思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全统香猪油”本身不在台湾GMP(优良制造标准)认证之下,但强冠公司有12项产品拥有台湾食品GMP(优良制造标准)认证资格。根据台湾“经济部工业局”的清查,在强冠公司的235家下游厂商中,有包括盛香珍、味王、好帝一、陆仕、欣冠、奇美、味全、祥有味、品高和亿霖在内的10家厂商具食品GMP认证。
问题是,这些地沟油产品是如何在台湾曾引以为荣的GMP制度下逃避监管的?
台湾当地媒体指出,在GMP全厂同类产品全数验证的模式运行之前,只要工厂的一条生产线通过认证,就可以获颁GMP,为多生产线业者创造“浑水摸鱼”的机会。主要依靠行业自律的认证体系不利于监管,GMP协会理事成员多来自知名食品企业,无法全面发挥GMP的监管功效。
据台湾《经济日报》报道,江宜桦曾在9月10日的劣质油工作小组会议上指出,GMP历史高达25年,但不可否认,历经几次食品安全风暴,已影响了人民信任,将责成“经济部”委托民间单位办理GMP信任度、信心调查,作为日后检讨GMP的基础。
台湾“卫福部食品药物管理署”9月14日宣布食用油脂业制造者及输入业者,须在10月31日前完成登录,强制进入食品追溯追踪管理系统。预计100家食用油脂制造工厂和500家输入业者将被纳入强制实施。
9月10日,台湾高雄市卫生主管部门对强冠公司开出台湾新食品安全法律实施以来的最大罚单——因涉嫌生产贩售劣质猪油,强冠公司被处以5000万元新台币(合人民币1000万元左右)的罚款。据预计,下游涉事生产厂商的罚款总额也可能达到2000多万元新台币。
此次食安风暴可能推动着台湾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的修订。台湾“行政院”院长江宜桦表示,在加重刑责罚款方面,未来可能将把现行“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中规定5年以下有期徒刑提高为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8000万元新台币以下罚金。还有多项条款拟修正,修正的罚金额度为原来罚金的近10倍。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胡颖廉曾多年研究中国的食品安全制度,他认为大陆与台湾多发地沟油事件,其实与中国式的饮食有关。中餐普遍用油量大,因此餐厨垃圾含油量就大,这与西式饮食根本不同。他将大陆、台湾地沟油事件多发的根本原因总结为“入口大,出口小”。
中国大陆近年年消费食用油2500余万吨,一般认为,约有15%以上即300多万吨成为废弃油脂,但目前被合法制成生物柴油、动物饲料油的废弃油脂少之又少。显然,废弃油脂也是一种资源,没有正规渠道,就有可能被非法利用,例如生产成地沟油返回餐桌。
由此,胡颖廉认为,如果不妥善解决地沟油的“出口小”问题,大陆和台湾的地沟油问题不可能随着一轮轮严打或一次次事件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