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阔成的五个评书时代
编剧
一
2015年3月2日,86岁的评书大家袁阔成于北京去世。他的听众们,尤其70后、80后听着他的评书完成历史启蒙的这一代人,由此再度关注并讨论起一度寂寥的评书艺术。
袁阔成平生经历了评书的五个时代:出生于书馆时代,成长于剧场时代,辉煌于广播时代,巅峰在电视时代,归去于网络时代。
无论是传播形式还是政治形势,这些时代间,都有道道鸿沟相隔。评书行话里有“过沟”一词,认为“过沟”最难。袁阔成跨过鸿沟,享60多年盛名;评书本身更是如此,在时代变迁中浮浮沉沉。
袁阔成《水泊梁山》中的时迁偷鸡一节,讲到祝家庄的鸡并非凡品,而是军用的报时鸡。时迁偷了这只鸡,等于偷走了祝家庄的时钟。这只鸡就像是评书本身,是旧世界遗留的钟,它按自身的生物钟啼叫,与新世界的钟表时吻合,时错开。
“书即世界,世界即书。”这是袁阔成说书一辈子的体悟。
袁阔成是评书世家,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号称评书界“袁氏三杰”。“杰”是评书门里的字辈,“阔”也是字辈。排入字辈,便要背负说书人的宿命。最终,世人对袁阔成的定评也是三阔:嘴阔、肚阔、胸襟阔。
嘴阔是夸他的说表,肚阔是夸他的学识,胸襟阔是夸他的性格根本。
袁阔成第一次说书是在书馆时代。
评书讲高台教化,可世间的事理,越高就越危,高台就是危台。14岁时第一次登台,袁阔成吓哭了。所谓高台,不过是一条方桌,可他在方桌之后,望着观众,就像是突然走上讲台的小学生,脑子里一片空白。
老话说“艺在外乡”,他崛起于京津,成名在关外。他家传短打书《施公案》。短打书有面子也有里子。面子是身段功夫的短打,里子是人情世故的短兵相接。在陈士和等前辈大师的指点下,背井离乡的少年在风霜打磨中,渐渐吃透了书里的人情世态。18岁时,便以老书《施公案》、新书《十二金钱镖》享有盛名。
人生充满矛盾。这曾经被高台吓哭的孩子,步入青年时就成了危台上的先生,却又在刚负盛名时要步入中年时被撤去了书界沿用数百年的方桌。过去说书,要登高台才能说话,先生为尊,这对说书人和听书人来说,都是一种仪式。袁阔成撤去桌子,也就撤去了仪式。撤桌子,撤醒木,撤扇子,如剑客弃剑。仪式消失,传道的责任也开始消解。那是1953年,尊者先生被拉到了平地,人人能够讲话的时代初露端倪。
此前,评书是白话,让不识字的人能领受书的乐趣。在读书是权贵特权的时代,说书人就是从智识阶层盗火给民众的普罗米修斯。书说完了,买本书看,看完就说。像评话名家戴善章当了一幅裙褂买半部西游,看完了就讲。日本有一门和评书相似的艺术,名为“讲谈”,其起源是丰臣秀吉身边的参谋集团御伽众。这些人向没读过书的秀吉讲述各种历史故事和知识,后来渐渐形成了“讲谈”“落语”两门曲艺。
评书的直接效能是娱乐,核心效能却是宣讲。文学常有感伤颓废之美,而评书从来都是只求雄健之美。直至数十年前,评书都在中国人的文化遗传里注入刚烈强健的基因。
民间童谣尚且关联政治,何况长书?统治者发现说书人这一功能后,便开始要他们付诸宣讲目的。评书所传的,便不再是火焰,而是社会常识和道德规范。智识阶层有意将既定规范灌输给不识字的人,平等的娱乐变成了不平等的娱乐。对老百姓而言,可幸者,娱乐性还在。
二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袁阔成步入了剧场时代,也是说新书的时代。
他有很多“新”。他是现代评书的重要奠基人,是说新书的主要奠基人,他第一个脱了大褂,他在评书里去了拉长音的声韵。他创作、改编、说讲了《烈火金刚》《赤胆忠心》《红岩》《暴风骤雨》等篇目,影响巨大。
其实,在评书界来看,他是在领军破旧,但从新时代角度看,他是一个追赶者。
自民国以来,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与西方时间上的不对称。西方思潮的涌入,让中国的时钟一下子拨快了。在说故事的全新方式电影诞生的时代,评书已显得苍老。袁阔成一生所经历的,恰恰是社会政治迭变,充满文化鸿沟的矛盾时代,民族的时钟走走停停,忽快忽慢。
关于说新书那段时光,袁阔成常念叨一个笑话。他讲新书《创业史》,讲到梁生宝买稻种,特意留了扣子,第二天听众都跑光了。
顾随论禅宗说:“迷则凡,悟则圣。”说书人就出入其间,进了书里,他们是通达天理人心世情万物的圣人,出了书,他们又是柴米油盐烟火缭绕的凡人。
三
袁阔成真正步入宗师境界,还是依靠广播时代那部《三国演义》。
三国是袍带书,更是讲史书。评书界历来就有“穷三国,富东汉”的说法,意即说《三国》的先生都穷困潦倒,盖因三国难说。袁阔成为说好三国,尽读历代三国批本,拜访历史学术名家,与王震等将军讨论战略战术,去掉传统赞赋,融评入书,小评知人,大评知世。故此袁版《三国》,看似与原作无甚差异,但其实是如水着盐,不留痕迹。
都说听书听味道,其实味道最难。袁版《三国》的味道就跟袁枚《随园食单》谈做菜的诀窍一致:无味使之入,有味使之出。
评书自诞生起,便与讲史密不可分。和正史不同,评书把人情痛快放在第一位,毫不在乎地把历史踩在脚下。民间百姓对历史的看法简单直接地展现眼前,只看动作,夸张动作。历史以寓言的面目,谋求了在底层的生存,且其生命力远胜于正史。别的不说,东汉故事里奉旨造反的桥段,谁能编得出,可偏偏又是王莽时代难以言说的真实。故此,我一直认为评书是一种民间历史。
民间史的生命力和最大价值,就在于它的朴实、张放和直接,寄托了普罗大众的爱恨倾向。某个角度上说,史在人心,不在庙堂。当历史无法秉笔直书时,民间历史便自动担负起记载和传承的责任。它们粗旷到无逻辑缺条理,甚至有心无意的张冠李戴,可它们真实。斧声烛影或改诏篡位在历史上的确是虚构,可试问还有什么比这些故事更引人注目,更接近真相?正是这些过目不忘的野获,把历史延续。
民间史对庙堂史的另一项作用是道德修正。例如隋史最阴暗的开端,即是杨坚之女以皇后身份谋杀皇帝,完成杨坚霸业的开端。但在民间史上,她则是贤明的皇后,因孝顺被父母欺骗,没能保护皇帝和幼子,事后更曾有复仇故事。这可以视为民间史对妇德教化修正的一例。
民间史的谱系之庞大,丝毫不比庙堂史逊色。前回既然重教化,何以忠臣常横死呢?试举一例。杨广登基后,有忠臣伍建章拍棺骂殿一节,被金瓜打死。我们倒溯回周齐时代,就会发现,此人是建隋功臣,却也是手段最为阴毒的一人。他身上有贺若弼高颎等几人的影子。民间史谱系中,忠与奸伴随大时代而交替。
历代文人笔记的史学价值在于对历史风貌的补缀。但其缺陷恰恰在于缺乏谱系。笔记作者往往根据个人好恶来评点历史人物。而民间史更多是以民众情感来渲染历史人物,更代表各时代一般人的评价。民间史即是情感史,永远是奇事迭生,却不会突发奇论。
袁阔成生于天津,却成于东北。东北乡野的生命力,是鼓书发酵的催化剂。不同于评书评话严丝合缝的细腻,大鼓书有狂想奔放的生命,恰合“文革”后才开禁的时代。
四
电视时代来临,电视评书繁荣一时。袁阔成除了在电视上演播《三国》,又演播了《封神演义》。
不同时代的伦理准则不同。新中国成立之初,所有的评书都被要求去掉神怪成分。比如《水泊梁山》中,戴宗的神行甲马就变成了一头小毛驴,更何况全篇神魔的《济公》《封神》。新的时代下,大清国的主旋律故事《施公案》旧了,曾经的主旋律故事《烈火金刚》也旧了。《封神演义》的播讲,是评书人对传统的一次复归。
可此时,评书的表演形式在人们眼中也旧了。
说书人时常念的两句:“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然而在电视机里,已经出现了一种名为电视剧的事物。它有人装文,有人装武,就是一台大戏,且免费传播。同样作为一种说故事的形式,它的画面丰富多变,更符合人们的视觉规律。每天六点半的电视书场,渐渐换给了电视剧和动画片。再往后,少年们把曾寄托给评书的时间,转付于参与性更高的电竞游戏。
万物有荣枯,沸腾一时的评书,退守广播一隅。
五
在评书沉寂的二十年后,网络自媒体时代来临了。
在自媒体时代,手机就是过去的高台和仪式。人人都是先生,人人有话要说。说书人的声音更稀薄了。喜欢读书的,不喜欢读书的,眼睛都扎在手机里。评书就像禅宗,不立文字,在一次次话语的修订中成长着。一旦形成文本,评书就失去了变化无穷的生机;一朝变成录音,评书就缺少了随物赋形的变化。如台湾作家张大春所说:口头文学是最好的文学,因为他们可以根据听众的反应而修正。
一落文字,便入囚笼。俞樾修订《七侠五义》,让故事了无生气。评书成于传播,死于传播,生于著述,死于著述。评书的生命力,是因为里面充满情理。评书的衰落,是因为说书人情理不通达,又拘泥台本,故事就变成了囚笼。
评书没有衰落于禁止说话的时代,却衰落于人人都能自主说话的时代。人能自己生起火,盗火的神祗便自然被遗忘。
更何况,即使袁阔成这样的评书宗师,也受本门艺术的局限。评书体系相对于西方的故事传统,欠缺哲学系统的提炼。对人情世故聊得多,对人自身与社会发展思考少。评书中的基本哲学是因果,这对于自媒体时代的听众来说显得格外寡淡。
如今的书馆书场悄然复兴,一方面是听众怀旧,一方面是评书界的摸索。
六袁阔成极其在意时间。在录广播书时,说好预计时间,他能一分不差完成。在说电视书场的时代,他更注意到观众对单一画面的视觉承受力是七八分钟。而一段书,最少也得说上半小时。他在广播电视领域不落人后,实际是在追赶时钟。
此前,评书是控制时间的艺术。谈论一个说书人的本领大小,往往看他一段书能说多少时间。武松杀嫂说三天固然不差,但若能说到半个月不掉座,就可傲视同侪。袁阔成却发现人们的生活节奏改变了,他开始将电影的场景和蒙太奇手法引入评书。在时间当量不变的情况下,他评书里的空间调度从容自如,现身说法。
评书表演有两大流派,一是坐谈古今,一是现身说法。坐谈古今是出世,是释迦说法,以冷眼睥睨,现身说法是入世,是文殊化身,动人声色。书客做梦中梦,说书人化身外身。如今评书界并称的四大家都是现身说法派,是时代所致。评书不离教化,坐谈古今还是一条条知识的教,现身说法却是一个个形象的化。
语断昆山分石玉,言倾沧海鉴鱼龙。袁阔成的表演台本,常人看了似乎七零八碎,不成篇章,阅读艰难。但一到了他表演时,顿时就串珠点翠,一气呵成。《赤胆忠心》里讲节振国时,举手投足宛在目前,鲜活跳脱,难以模仿。《红岩》讲许云峰赴宴,一场文戏,却说得波谲云诡,杀气层层。《水泊梁山》中完全不用倒口,几十个人物却性格分明,最见功力。
袁阔成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书有四段:一是《封神演义》,三大教主共定封神榜,老子一托胡须说李耳老矣,意态苍茫;二是《水泊梁山》,说花荣暗闯祝家庄,惊心动魄中又潇洒卓然;三是《桃花庄》,讲鲁智深的英姿勃发;四是《空城计》,孔明弦底藏剑,故琴声杀气油然。
袁阔成说书,在书中抓住了一个“魂”字。据说白全福先生曾经说过《肖飞买药》,举手投足语言节奏均与袁阔成先生一模一样,却被马三立先生取笑为“八哥”。
不可仿,是高妙,也是孤独。
七
大凡说《三国》者,往往说到中三国为止。因为后三国部分,一时多少豪杰的快意化为群星陨落的悲哀,说书人与书为友,难捱那种悲痛。袁阔成却一直说完了。
五丈原孔明归天,他说了五六回书,一百多分钟,声声悲切,从五丈原诸葛禳星到孔明归天。其实他于评书,便如孔明之于蜀国,呕心沥血,为之图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袁阔成尽心力于评书,对同业多有指点。晚辈的田连元、单田芳虽与之齐名,但实则半师半友之谊。对更小辈的田战义、张少佐更是用心点拨,尽心提携。可他毕生未收一名弟子,求入门者众多,皆被他拒之门外。
为什么呢?五丈原诸葛禳星,姜维祈愿诸葛亮能再活12年。可真的多活12年,蜀就能存续吗?大势去矣。这道理,诸葛亮应该比谁都明白。
老舍先生《断魂枪》结局处:
“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
| 网页版
Copyright 财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