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代购擦边球
海外代购合法合规吗?可能消费者很少会考虑这样的问题。过去几年,中国海外代购发展迅猛,2014年规模冲破千亿元,但也因存在逃税、假冒伪劣等问题而受到关注。4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要点》(下称《要点》),提及要求海关总署开展邮递、快件渠道专项执法,重点打击“海外代购”等进口环节侵权行为。
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性,促使海外代购规模迅速增加,对国内相关消费品行业形成挤压。海外代购偷税普遍,也存在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同时也不乏以海外代购为名,从国内取货涉及假冒伪劣的行为。国务院本次发文打击海外代购侵权行为,意在使其合法化,但市场也担心,如果在实施中“选择性打击”,会影响公平性。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主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张伯伟向财新记者表示,中国入世后关税总体下降较快,但一些商品进口环节税费仍较高,有的是对国内成长性行业的短期或中期的保护;有的是根据当时国内生活水平将一些商品划为奢侈品,一直未作调整。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一些“奢侈品”的关税税率有较大下调空间。
张伯伟指出,较高关税进行贸易保护,肯定会造成消费者福利损失,但也存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权衡。在短期内实施适度贸易保护会降低国内福利水平,如果在保护期内国内行业能够成长的话,有利于消费者长期福利。但采取这样的政策需要谨慎。
张伯伟表示,打击海外代购逃税,法理上完全正确,但实践中海关监督付出的成本肯定要远远高于增加的税收收入,成本收益方面不合算。如果顺应全球贸易自由化大背景,适当调整关税结构,把进口环节中不合时宜的关税、增值税、消费税降低甚至取消,就会减小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价差,降低海外代购以及海外代购逃税动机。“相关损失不会特别多,但会大幅降低监督成本,同时也增加国内消费者福利。”他称。
规模突破千亿元
近年来,中国海外代购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增长。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海外代购市场交易规模增加58.8%,达767亿元。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高级分析师莫岱青称,2014年中国海外代购交易规模突破一千亿元,预计2015年将超过两千亿元。
从传统电商巨头京东、天猫国际、一号店,到聚美优品、唯品会等垂直电商,都在发力海外代购,蜜淘、洋码头等创业公司也努力争取分一杯羹。目前,海外代购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电商搭建平台邀请居住在海外的个人或商家入驻,并对入驻者进行资质审查,例如洋码头采用的“买手制”;另一种是流行的个人“朋友圈代购”等方式。
“中国消费者某些需求没有被完全满足,海外代购的出现是在弥补这样的需求空白。”京东相关负责人向财新记者称。业内认为,国人热衷海外代购原因大致有三:其一,大多海外代购商品比国内便宜;第二,一些消费者觉得外国商品质量会比国内更有保证;第三,一些商品国内没有销售,而海外选择多样,新品上线更早等。
海外代购红火,但利润率比在国内经营二三线品牌的利润小很多。某重点财经大学毕业生晓琳(化名)从事个人海外化妆品代购多年,生意红火。她告诉财新记者,目前化妆品代购行业真假参半。代购正品买入价、国际物流成本比较高,利润还会受汇率变化影响,货真价实的代购,利润不会超过20%。
何以侵权
《要点》要求打击海外代购侵权行为,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冰洁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称,海外代购涉及最多的是逃避关税,构成走私。其次,在商标、外观设计、实用新型、专利等方面可能存在侵权,突出表现在平行商标侵权方面。平行商标侵权是指,国内有人占有一家海外公司品牌的商标许可权,那其他人从海外代购该品牌商品用以出售就侵犯了国内商标许可人的权利。如果海外品牌没有在中国注册,也没有其他人持有该品牌的商标,就不存在侵权。最后,如果出现假冒伪劣或运输环节造成损坏,维权也很难。
王冰洁认为,《要点》所指的打击海外代购,主要应该是打击个人海外代购,而不是大型跨境电商平台,因为现在很多大型跨境电商已经做到了合法合规,国内也有一些自贸区、保税区,跨境电商平台在税务上会跟海关存在联动。对个人海外代购的打击应该不是禁止,而是使其合法化。无论是何种方式海外代购,只要缴纳关税,没有侵犯知识产权,不存在违法行为,都应该受到保护。
世泽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孙巾淋向财新记者表示,跨境电商平台如果做得较正规,前期就要对知识产权问题进行协调,国家会进行审查。但“海外代购”更多是一种分散的无组织行为,或一些小规模公司的行为,处于一盘散沙状态,国家很难进行有效监控。
“有些人刚开始可能代购正品,时间久了跟代购假货的一比较心里就不平衡了,就开始真假混卖或完全假货。”晓琳称,一些淘宝皇冠代购店铺,月销量几万件,外国整月都生产不出来。她透露,目前很多“海外代购”化妆品是打着代购名义从国内生产窝点拿货。海外代购中,从国外买进的大多还是正品,假货主要是来自国内。所以打击海外代购中的假冒伪劣,海关作用很有限。“严查只是使更多正品东西过不来而已”。
面对大量来自海外的代购商品,海关、质检部门要替国内消费者鉴别真伪,也必然有心无力。至于海外代购涉及的知识侵权,晓琳表示,目前很多牌子本身就没有入驻中国,当然谈不上侵犯中国经销商权利。出现一些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时,被侵权方“往往不吱声”,但也有一些维权案例。
晓琳称,淘宝上有比较大的卖家(只有大店才值得投诉)因使用韩国某品牌官网截图照片而被投诉,之后撤换照片、缴纳罚款。但这种情况比较少。此外,代购品牌国外生产商基本不会就转售产品问题投诉。“因为就是跟他们买的,好意思投诉么?”
动了谁的奶酪?
海外代购利用包裹邮寄逃税,造成关税流失。为保护税收,2010年9月1日,海关总署将外国邮寄进境的个人物品免征额度从原来的500元调整为50元,并规定“个人邮寄进出境物品超出规定限值的,应办理退运手续或者按照货物规定办理通关手续”。2014年8月1日实施的规定中,海关总署要求“电子商务企业或个人、支付企业、海关监管场所经营人、物流企业等,应按照规定通过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平台适时向电子商务通关管理平台传送交易、支付、仓储和物流等数据”。
然而,两项旨在限制“灰色代购”的文件并未发挥理想效果。一些个人海外代购者向财新记者坦承,他们并没有申报关税,更不会向电子商务通关管理平台传送相关资料。海关检查是随机的,被海关查到无非就是选择报税或退运。大型跨境电商报税比较主动,因为他们在关税上会有优惠,不像普通个人的税率那么高。但他们平台上有些代购商品的价格是无税才能达到的,所以不排除存在未申报或者申报不符之嫌。
京东相关负责人向财新记者表示,不同于一般贸易的关税,京东全球购的跨境电商模式收取行邮税,各品类产品税率大幅低于一般进口贸易。“当然,一切税率标准完全遵守国家海关法律法规”。
除税收流失,海外代购也挤压了国内相关行业的消费,尤其是奢侈品、药品等行业。贝恩公司发布的《201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显示,2014年中国消费者购买的奢侈品中,有70%为海外购买或通过代购购买,同期国内奢侈品市场却首现负增长。今年年初撤诉的“陆勇案”表明海外代购药品如何动了国内进口药代理商、医院的奶酪。
“抗癌药代购第一人”陆勇替白血病病友代购印度仿制抗癌药,被当地检察院于去年7月提起公诉。300多名病友联名呼吁后,今年2月检方撤诉。国内进口抗癌药的高价是陆勇代购印度仿制药的重要原因。
业内人士透露,中国进口药品关税一般5个-8个点,转给一级代理商会加8个-10个点,再到二级代理商和配送公司,会增加6个-8个点,进入医院还要加15个点。医院进口药与海外代购药价差有时可多达10倍左右。(详见财新《新世纪》 2014年第25期《远方的抗癌药》)
针对海外代购损害国内厂商利益的问题,多位专家称,很多例证表明,通过高关税保护国内化妆品、数码产品、药品等行业,并没有促使其提高自身竞争力,仍无法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
制度成本
“如果一视同仁,也没什么好说的。就害怕制度下的不公平。”晓琳解释称,如果海关统一加大打击海外代购力度,那她就会愿意选择报税。她担心实践中常常出现的海关会对“熟人”网开一面,使更多没有关系的代购者处于不利地位。这样,自己报税的积极性就不高了。因为选择性地打击,这将造成海外代购行业的不公平竞争,以及寻租行为的出现。
王莉(化名)是一位贸易公司负责人、淘宝大学讲师,她向财新记者表示,目前处理海外代购关税方面,海关并非会执行统一标准,存在不少灰色地带。她身边就有一些跟海关比较熟的朋友,从事海外代购不用向海外申报,“打个招呼就行”。
“选择性打击”难以避免,制度成本也不得不考虑。陆勇案中有观点称,中国进口药品高关税是为保护国产药企的竞争力和利润,从而鼓励中国药企的研发能力。但事实证明,多年以来,中国药企研发能力尚无明显进步,药品价格居高不下。
目前中国对海外代购每个行业的税率一般都不同,占海外代购首位的化妆品进口税50%,数码产品、手表进口税30%,金银首饰及文化用品等商品征收的税率最低,但也要10%。
很多国家把化妆品列为普通生活用品,但中国却划归为奢侈饰品类。类目不一样,税费自然不同。即使中韩两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FTA)后,化妆品也被屏蔽在外。“当然也是从保护本国产业考虑的,但本国产业要靠自己的竞争力做大做强。”晓琳称,“保护以后更不给力了,国产护肤品很贵,效果不好。”
晓琳称她曾考察过河南郑州保税物流中心,注册资金100万美元以上,入驻保税区后,可以顺利通关免税。她有意向以后在保税区注册企业,但认为注册资金门槛过高,会把更广大的个人海外代购者拒之门外,而这些人可能继续打法律的擦边球。■
| 网页版
Copyright 财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