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大阅兵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作为“二战”主要同盟国之一、也是“二战”时的东方主战场,将在今年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其中,将于9月3日上午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阅兵式,尤其受到各方关注。
此次阅兵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名义,于9月3日上午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下称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新中国首次在非国庆时间,以“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由头组织的专题阅兵。
这次阅兵也将创出多项首次:首次设计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等英模部队代表编组受阅;首次安排将军领队参阅;首次安排部分国民党老兵受阅;首次邀请外国军队代表参加;首次登场亮相新装备占的比重比较大。
这次阅兵受阅人数将达到1.2万人、共50个方(梯)队,分别为:徒步方队11个、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2个、装备方队27个、空中梯队10个。拟动用40多种型号装备500多件、20多种型号飞机近200架。
其中,两个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由从大陆遴选的、目前健在的国共两党抗战老兵、我党我军和国民党抗日英烈后代,以及抗战支前模范代表组成。徒步方队主要由前身为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的现役英模部队组成。装备方队展示的均为国产主战装备,84%是首次亮相。
6月10日起,全军受阅部队从各自驻地向北京进行集中。经过三个多月的组合训练、多次分项和组合彩排及演练后,目前阅兵式的各项准备活动已经就绪。
按国际惯例,中国将邀请参加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作战的国家,以及其他有关国家派员参加阅兵式并出席观摩活动。截至目前,有49个国家已确认将应邀出席,其中有30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外国领导人,19位政府高级别代表,此外还有10位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应邀出席,有17个国家将派方队或代表队参加阅兵式,人数达到近1000人。
9月3日当天,除纪念大会和阅兵式外,还将在北京举行招待会和文艺晚会。纪念活动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为健在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或其遗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将亲自为他们颁发纪念章。
此外,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8月24日审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决定草案。草案规定,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对2015年1月1日前正在服刑、释放后不具有现实社会危险性的四类罪犯实行特赦,主要将参加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参加过保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对外作战的服刑罪犯纳入特赦范围。同时,将年满75周岁、身体严重残疾且生活不能自理的服刑罪犯和未成年犯罪被判处轻刑或剩余刑期较短的服刑罪犯纳入特赦范围,以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九三”纪念日
1945年9月2日,日本对同盟国的正式投降仪式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天皇和日本政府、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胜利的一方同盟国则由麦克阿瑟将军以盟军最高司令官身份签字,接受日本投降。然后是接受投降的九个盟国代表分别代表本国依次签字,中方代表为徐永昌上将。自此“二战”宣告结束。
同日重庆时间上午10时,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发表了《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于翌日规定自9月3日起放假三天,举国欢庆。并通过决议,规定从次年开始,每年的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曾短暂地在《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将8月15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1951年8月13日,政务院发布通告称,由于“日本实行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签字于投降条约之后”,故规定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日。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沿用了这个纪念日,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了抗日战争纪念日为每年9月3日。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以国家立法的形式通过决议,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一决议,延续了中国政府关于抗战胜利纪念日的相关规定。
根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组织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最新调研结果,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占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三分之一。死亡人数达到2100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30万人以上。按照1937年比价,中国官方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
![]() |
14次阅兵
今年6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中国将在9月3日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阅兵。阅兵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总参作战部副部长曲睿表示,重大纪念日举行阅兵活动是世界许多国家的惯例,是纪念活动不应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很重视阅兵。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先后举行过三次较有影响的阅兵:一次是1934年8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瑞金县大埔桥红场举行的规模较大的“八一”阅兵;一次是1944年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359旅奉命北上开赴抗日前线时,在延安机场举行的阅兵;另一次是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从河北西柏坡抵达北平时,在西苑机场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把阅兵列为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新中国至今共举行国庆阅兵14次,基本都是以开国大典中的阅兵式作为蓝本的。至今,军队的阅兵程序和内容基本无大的改变,仅在方队和人员的规模、数量上有所增减和变化。
1949年7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决定将阅兵式作为开国大典的三项内容之一,并指定华北军区副司令员杨成武、参谋长唐延杰为开国大典阅兵指挥所主任、副主任,安排他们主持起草了一个《阅兵典礼方案》,内容包括阅兵地点的选择、受阅部队的选调、编组、阅兵程序、阅兵礼乐、受阅前的训练等。拟定阅兵式分为检阅式和分列式两个大部分。
开国大典阅兵式是按海、陆、空军的出场顺序,因为当时的习惯叫法是“海陆空军”。而1950年以后,在天安门举行的历次国庆阅兵式,都是按陆、海、空军的顺序。
从1949年开国大典到1959年建国10周年,每年国庆都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一次大阅兵,一共举行阅兵仪式11次。自1960年开始奉行“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改革国庆典礼方案,开始实行“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的制度。在1964年国防部颁布的军队列条令中,也首次出现阅兵条款。
之后,由于“文革”的缘故以及认为阅兵是形式主义,阅兵典礼被取消。1969年建国20周年,仅举行了以“全民皆兵”“要准备打仗”为主题的国庆游行,解放军持枪方阵作为群众游行方阵的一部分通过了天安门。1979年建国30周年,由于对越作战等因素,当年国庆也没有实行阅兵。
直到1981年9月华北演习大阅兵后,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恢复阅兵,并于1984年国庆35周年时,举行了恢复阅兵后第一次大型的国庆阅兵。那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阅兵,也是当时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装备最新、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大阅兵,受阅武器装备共28种,全部是中国自行研制,其中19种是新装备,而战略导弹部队也是首次向世界亮相。同时,在受阅部队中也首次出现了女兵。
根据邓小平指示,84阅兵首长与受阅部队应答词进行了重大改变,由“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正式改为1981年华北大阅兵时的模式——首长高呼:“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官兵齐声应答:“首长好!为人民服务!”
此后,又进行过两次国庆阅兵,分别为1999年建国50周年和2009年建国60周年的阅兵式,每一次都刷新了世界对于中国军队人员素质和精良装备的认识。■
![]() |
| 网页版
Copyright 财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