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1111111

黄裳元吉

2016年03月11日 09:27
T中
天子之外,敢于服用赭黄衣衫的人定是胆大包天的,难怪《西游记》里大闹天宫的美猴王是“头戴紫金冠,身穿赭黄袍”
news 《永泰公主墓壁画》。永泰公主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701年,永泰公主死于洛阳,时年仅17岁。画中这些着华丽服装的侍女,体态丰盈,神态各异,其中一人,黄裙及地,手中掌灯,想必那黄裙在烛光照耀下也是有温暖的光泽吧。
文 | 蒋艳

图 | 作者提供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说是今年我这属相犯太岁,估计运道不好,新年正好几天闲,给自己占上一卦,看看卦象咋说。取来大衍之数五十五?还是五十根蓍草?拿掉六根还是一根摆在一旁?还是五十五吧,我喜欢这数。蓍草我当然没有,用的是某次朋友大聚烤肉剩下的竹签,也算是物尽其用。经过三才具备、四时三番的演算,历经三六一十八变,用时六十八分钟,得出一卦,又经“变卦”,终于得到昭告我之运势的那一卦、那一爻,坤卦的六五爻,爻辞是:黄裳元吉。

艺术2

图为苏麻喇姑像。苏麻喇姑是清朝孝庄文皇后的侍女,出身于普通的蒙古族牧民家庭。就是这个“普通”的侍女决定了清代官服的定制。清代官服的定制始于后金天命初年,但当时等级差别不大,衣服式样简单。崇德元年(1636年)重新厘定上下冠服诸制时,庄妃推荐苏麻喇姑参与其事。苏麻喇姑擅长女红,生在蒙古,熟悉蒙古族服饰,跟随庄妃后,对满族、汉族服饰也多有了解。史书记载:清崇德初年,厘定上下冠服诸制,而其“衣冠饰样”,皆苏麻喇姑“手制”。她参与设计的清朝官服,有满、蒙、汉等北方各族服饰之长,尤其是艳丽的色彩,一改宋明汉族服饰“杏花烟雨江南”的柔和水润、温厚内敛,而是“烈日长空”的草原上嘹亮的“蒙古长调”,高纯度的明黄成为了皇帝常服色。

艺术1

图为元代任仁发《张果见明皇图》,故宫博物院藏。图中故事出自《明皇杂录》为唐玄宗李隆基接见传称为“八仙”之一的张果老的情景。唐明皇身着柘黄袍坐在圈椅中,右方第一人为张果老,白髯高冠紫衣对坐,地下一箧启盖斜置,一小白驹从箧中飞奔而出,一童蹲地而急驱之。画中人物神气生动,衣致作游丝描,极为工整。

  听起来不错呢,元吉!不管怎么说肯定是“吉”,这我看得懂,可是“黄裳”?我记得金庸的武侠小说中那个鼓捣出《九阴真经》的家伙,似乎是叫黄裳的,看看六爻全阴的坤卦,估计金庸这天下第一武功绝学的名字肯定来源于此。想远了,“黄裳元吉”的本意再怎么着也扯不到武功上吧,就算有关系,现在开始练,也晚了,这方向肯定不行。

  事关是否“吉”,必得好好弄明白这“黄裳”问题。

黄本黎民色

  都是中国字,要照现在的理解,“黄裳”那当然是“黄色的衣裳”,难不成是黄颜色的衣裳吉?哪种黄色呢?

  现如今身受清宫戏洗礼的人们大都认为,“黄”是古代皇家的专属颜色,普通人是万万碰不得的,尤其是“明黄”那更是贵为天胄,寻常百姓只能仰望。殊不知,最早,因为黄色是最易染、最廉价的颜色,恰恰是黎民百姓之色。中原到处可见的槐花、栀子、桑皮、石榴皮等等,都可以用作各种黄色染料,且染黄不需要媒染剂,随处可取的原料加简单的工艺就可使白素染黄,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黄色是百姓袍服的的常用色。

  从记载看第一次明令官员不得穿黄的“禁黄令”,起因可不是因为皇帝的新装,而是怕和百姓“撞衫”。唐上元年间,某次洛阳尉——换成现代官职大约是洛阳县的副县长一级,因着黄衣夜行,被当做普通人殴打,高宗皇帝闻后“下诏申明之,自此朝参行列,一切不许着黄”。也就是说普通百姓可以打,官员不能随便打,官员和普通百姓不一样?抛开官民之分,打人、被打总是有原因的,为啥不追查原因呢?这事不能深想,不管怎样,为避免挨打,当官的穿的官衣反正不能同百姓一样,故不许穿黄。

  黄色调成为皇袍的专属色和女人有关。《周礼》中规定周王后有六种颜色的礼服,叫“六服”,后来也叫“六衣”。“六服”中有一个是“鞠衣”,就是指黄色的衣服,具体色彩是:“象桑始生”,刚刚长出的桑叶应该是非常鲜润的嫩黄色。“鞠”古同“菊”,我猜想应该是像雏菊般清新的淡菊黄色。虽然早先皇帝是不穿黄的,但因为皇后的礼服中规定有黄色,“赤黄色”逐渐成了帝王的专用色。

  中国历史上自秦始皇后第二个将纷乱的中国归于一统的皇帝是隋文帝杨坚,他有一个才智过人、在当时与皇帝并称“二圣”的皇后独孤伽罗。这对夫妻可算得上中国历史中独一无二的一对伉俪情深、彼此忠贞的皇帝皇后。在独孤皇后在世期间,隋文帝杨坚不但从未纳妃嫔,还纵容独孤皇后修改后宫制度,将隋后宫制度改为不设妃位、嫔位虚设,以致于她去世后,杨坚不得不重新修定后宫制度,让自己不致孤身。虽如此,他还是时时思念过世的皇后,自独孤皇后去世后一年多,杨坚就一病不起,黯然离世。传说,独孤皇后有一次发现,柘木染的柘黄色丝袍在阳光下是明艳照人闪着金光的赭黄色,在烛光下是温暖炫目有红晕的赭红色。她十分喜爱,认为是最美丽的颜色,于是在众多颜色中将柘黄色选为她的男人专用的皇袍颜色。但此时这柘黄色并非皇帝一人独有,其他人还是可以穿着的。

忽入天子家

  唐始建的时候,由当年独孤皇后的亲外甥唐高祖李渊颁布的《武德令》中虽然规定了皇帝常服为赤黄色,但“流外及庶人,〜〜其色通用黄。”“妇人从夫色。虽有令,仍许通著黄。”到了唐高宗时期,似乎是因为另一个比独孤皇后有过之而不及的女人——武则天的要求,高宗皇帝下令“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因为这赤黄色,是赤中黄、黄中赤,是日色,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只有皇帝才可能是赤黄色,普通百姓怎能随意使用。

  柘黄?赤黄?柘黄应该就是丝绸上的赤黄色,由柘木染成,故得名。因丝绸的光滑使其具有了镜面反光的特点,是最有光泽的、会在不同光线下发生变化的色彩,日光下的柘黄,应该比赤黄更偏黄亮一点吧,至于烛光下的柘黄,肯定更暖暗些。之后,柘黄袍遂成为皇帝常服颜色。

  史上那个著名的“王朝的女人”杨贵妃,让一种明艳的黄色同她倾国倾城的美貌一样炫目。《新唐书》记载杨妃最爱的打扮是穿黄裙、戴假簪,据说这黄裙是由名贵的郁金染成,散发着迷人的香气。此郁金可不是今天大家熟知的郁金香,郁金香是荷兰国花,郁金是咱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一种香草,根是一味中药,可做染料,染出的黄颜色偏红黄,鲜艳夺目,十分明丽。因为杨贵妃的喜爱,这种郁金黄还成为了当时的流行色彩,不论宫中嫔妃、仕宦之家女子均争相模仿。李珣的《浣溪沙》中就有:“入夏偏宜澹薄妆,越罗衣褪郁金黄。”杨贵妃的黄裙在后世还成了典故,“杨妃裙”也成了黄色的代名词,宋人史铸在《百菊集谱》有“杨妃只有黄裙在,且问风霜留得无? ”这里的“杨妃裙”实际上是指黄菊花。因为贵妃喜黄,唐明皇也偏爱黄色,逐渐将黄定为皇家专属颜色,不许旁人使用。大诗人王维就曾因为属下伶人舞黄狮子而被贬官。黄狮子舞是专供皇帝享用的,故伶人不得私舞。至天宝间,唐明皇下令“臣下一切不得用黄矣”。

  此后,赤黄色的“柘黄袍”遂成为皇帝一人的服色。正因如此,也就有了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故事。这个曾经的后周将领处心积虑的想成为帝王,但一件经别人之手披在自己身上的柘黄袍,把这个本是自己所谋的想法掩盖了,成了他德高功厚,群情所向。欧阳玄诗曰:“陈桥一夜柘袍黄,天下都无鼾睡床。”

  另外有意思的是,因唐制规定天子“以赭黄袍、巾带为常服”,模仿唐制的日本,至今还把赭黄色当做天皇的专属色彩。平安初弘仁九年(818年),即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嵯峨天皇颁布新诏,“仪式衣服皆依唐法”。弘仁十一年(820年),以刚刚归国的遣唐使菅原清公带回的唐制为范本,颁布了改定天皇服饰的诏书,制定天皇元正受朝用衮冕,大小诸会用“黄栌染衣”。其衣色为黄栌和苏木染出的赭黄色,这应该和当时唐朝皇帝的常服色差不多,“黄栌染”在日本也成为天皇之外的绝对禁色。到明治天皇即位时,废除衮冕,将“黄栌染御袍”升级为即位礼服,至此“黄栌染”便成为现代日本天皇最隆重的礼服色彩了“黄栌染”的色相显然加入了日本民族的“枯”“寂”之好,比柘木染的赭黄色更加黯然、寂寥。中国皇帝是要“日色”的,要光,要亮,暗是绝对不行的,虽如此,在清代以前,这“日色”是温厚、饱满、沉着的,是柘黄,赭黄,过于轻浮华丽的明黄显然不是赤中有黄、黄中有赤的日色。

  日色赭黄在元明一直是百姓禁服之色,不仅如此,到明代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时,连带着赭黄的临近色,其他各种黄色都遭殃,明政府禁臣民服用黄色,并一再申令“即柳黄、明黄、姜黄诸色亦应禁之”。这样看,天子之外,敢于服用赭黄衣衫的人定是胆大包天的,难怪《西游记》中,那个大闹天宫的美猴王是“头戴紫金冠,身穿赭黄袍”。黄色之禁随着关外满族的铁蹄冲进紫禁城而改变。清代皇帝将一种更加炫目、明亮的黄色——明黄用作了自己的专有服色,也废除了柘黄、杏黄、柳黄等禁。

艺术3

《五子夺魁》,朱仙镇年画,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藏。画的是五个童子争夺头盔,盔与魁是谐音,以示夺盔者即象征高中状元之意。此画中,众小儿大多穿黄着绿,中间夺盔者一身赤黄衣袍,也许是最不同凡响的一个。

  闹了天宫、穿赭黄袍的美猴王被压在了五行山下;穿郁金黄的杨贵妃香消马嵬坡,最终落了个“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的悲惨结局;身披柘黄袍的皇帝虽然高高在上,却也“孤家寡人”“高处不胜寒”,清朝皇帝用最耀眼的明黄结束了延续几千年的帝制。明艳炫目的黄色衣裳除了彰显独一无二的特权,至高无上的威严,实在是跟普通百姓的“吉”没什么关系,更不要说“我花开尽百花杀”的黄菊花了,想着就有股盛极而衰,由喜转悲的味道在里面。

社稷与钱粮,不如好太阳

  “黄裳”按古意应该是“黄颜色的下装”,所谓“上为衣、下为裳”。那么“黄裳元吉”就是“黄颜色的下装吉”?

  《论衡•騐符》里说“黄为土色,位在中央”。这黄色指的是黄土地的土黄色,是中华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大地之色。在中国传统的五色、五行系统中,是位于中间的颜色,是中正之色。汉民族自古就有居中为大的地理空间概念,“中土”“中原”“中国”就是世界的核心。黄色为中央之色,也就是五正色之首。用中正的黄色做下裳,意指保持谦逊之德,甘居人下,不管自己有多大才能都得低调,据说,孔子是极赞“黄裳”之德的。中原大地本就地披“黄土”,土黄色下装,跟黄土地靠得又近,想要看清楚都不易,一定是不引人注意的低调,该是都“低到尘埃里”了。

  《易传》里关于“黄裳元吉”的解释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这解释又似乎在说“黄裳”不是下裳,是内衣。难不成是“黄颜色的内衣吉”?

  诗经里有一首邶国民歌《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邶是周代的一个小诸侯国,位置大概是现在的河南省。宋朝朱熹看到这首诗认为:庄公被小妾迷惑,庄公正位夫人感到失了尊严,故作此诗。“绿衣黄里”是正色在内,“绿衣黄裳”是正色在下,让正位夫人感到自己的地位比贱妾低微,当然就忧愁了。朱熹不愧为理学大家,真是能讲“理”。现今仍然能看到的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上有很多绿黄搭配的人物形象,不乏绿衣黄里、绿衣黄裳,我看着都蛮好看,也实在看不出什么地位问题。

  上古人说话是惜字如金的,而且没有标点符号,“黄裳元吉”如果分开看,“吉”的意思再明确不过了;“元”应该是“头、首、始、大”的意思,比如“元首、元旦、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裳”,不管是下装,还是衣裳,反正跟穿有关,只是这“黄”,也许不是形容词呢?

  黄色不像红色那样自古有多种明确记载的种类及命名,而且很多时候“黄”还指黄颜色的某种动物或其他,比如“左牵黄,右擎苍”“飞黄腾达”,一个是黄狗,一个是神马。我想是因为本来人眼所能分辨的黄色梯度就少于红色和蓝色,再加上长期是“庶人”之色,用不着命名吧。

  虽然,黄色的种类少,但上古用黄指代之物却是平凡伟大之物。首先“黄”是大地,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黄土地。然后“黄”是“稷”,就是“社稷”的稷,是五谷之长,是华夏先民的主要食物,类似现今的小米。想想看,以农耕为主的黄土地上,如果满是金黄的稷谷,每人都有夏衣冬装,那老百姓才是衣食无忧的元吉呢。这样看“稷黄”该是最吉的颜色。想起了最近煮粥的小米“沁州黄”,那颜色怎么那么像以前不值钱,现今价格扶摇直上的“蜜蜡黄”呢,温厚、饱满、盈盈沃光。“黄”还是价值连城的璜玉,被誉为“人间第一黄”的黄金,不管哪一样,都是财富的象征。求财求黄,希望“飞黄腾达”也是很多人趋吉避凶的不二之选,不是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么,有钱有势就什么都不怕。只是,钱财能买“鬼”,估计买不了“人”,“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

  《说文》里说“黄,地之色也。从田从炗,炗亦聲。”地不是普通的地,而是田,自然应该遍布稷黄才是最好。“炗”是古文写法的“光”字。这“光”可不是随便什么“光”,“炗”字在之后演变成了“共”被之取代,万物生灵共有之光该是“阳光”。“黄”是阳光照耀下的田地颜色,那一定是金灿灿、亮晃晃的。

  嗯,我总算找到我的“元吉”了,郁金黄、柘黄、赭黄、赤黄、明黄等等帝王后妃之色离咱小老百姓太远,金黄、飞黄,估计不会从天而降,土黄、稷黄太平凡伟大,至于我嘛,新的一年要五谷杂粮、花花衣裳,还要多晒太阳!■

版面编辑:刘潇
推荐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