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财新通行证
财新周刊

社论|由胡怀邦案反思公司治理

2019年08月12日第31期
T中
只要一家企业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公司治理这道关就非过不可

  金融反腐取得新进展。日前,国家开发银行(下称国开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怀邦落马。除了胡怀邦个人的劣迹,此案暴露了国开行在内部治理机制和风控体系上的巨大漏洞,内部人控制严重。在金融反腐中,“打虎拍蝇”极为必要,更须切实完善国有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从根本上防范一把手“搞一言堂”、独断专行的不良风气。

  胡怀邦一案格外令人触目惊心,首先缘于国开行的特殊地位:它是全球最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在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次,这一案件呈现新特征,国有金融机构掌门人、地方大员与不法企业主结成利益输送“金三角”。胡怀邦治下的国开行长期管理混乱、内控失灵,尤其对海航华信等“问题企业”频繁违规“输血”,形成大面积坏账,滋生较大金融风险,他本人从中大肆渔利。其行径违规甚至涉嫌违法,在行内也引发争议,但最终还是造成了巨大损失。人们不能不追问,他何以能够在国开行一手遮天?他擅改风险审评流程,风控制度形同虚设 ;他还通过人事“乾坤大挪移”,广设虚职,笼络干部,编织个人关系网。虽处心积虑,但手法陈旧。何况,早在十多年前,国开行便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在内的“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架构,制定了《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等众多规章。可是,在胡怀邦一案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国开行董事会的作用,真是咄咄怪事;行长有不同意见,也像游丝一样被轻轻拂去。显然,国开行内部的治理机制和风控体系出了大问题。原因也并不复杂:国有金融机构出资人虚化,由兼任党委书记的董事长大权独揽,所谓“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容易成为空架子,作为现代企业制度核心的公司治理沦为“稻草人”。

[《财新周刊》印刷版,按此优惠订阅全年按此收藏单期,随时起刊,免费快递。]

登录 后获取已订阅的阅读权限
财新通会员
可畅读全文
订阅/会员升级
您正在阅读
社论|由胡怀邦案反思公司治理
0  购买单篇 继续阅读
恭喜 购买成功
有效期:-
您可在 个人中心 - 我的权限 - 单篇 找到购买的文章
您正在阅读
社论|由胡怀邦案反思公司治理

0  购买单篇 继续阅读

限时优惠,共可读 1 篇相关稿件

我已订阅,切换账号登录
您已经购买了 次单篇文章
订阅后阅读更优惠
日更新文章超50篇 每篇文章不到5分钱


版面编辑:张柘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推荐阅读

美股跌幅创纪录两日蒸发6万亿美元 纳指已进入熊市

2025年04月05日

特朗普再给TikTok“不卖就禁”75天宽限期

2025年04月05日

财新周刊|加密货币的反击

2025年04月05日

美司法部要求判处枪杀健康险CEO嫌犯死刑 或成特朗普本任期内首次

2025年04月05日

尹锡悦遭罢免后对国民道歉 韩国新一届大选拉开帷幕

2025年04月05日
财新移动
发表评论得积分
收藏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
App 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