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企划]
近期,由中国ESG30人论坛联合出品的《零碳时代的产业再造——“零碳红利”释放中国制造新动能》(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这份报告系统诠释了中国零碳制造及其实现路径,倡导推动建立全国统一、对接国际的零碳标准和认证体系,助力中国制造业平稳迈向碳中和。
中国ESG30人论坛(下称ESG30)由财新智库发起,是国内首家成立并深具影响力的ESG专业交流平台和智库网络。值此双碳目标提出两周年之际,ESG30关注双碳目标在我国制造行业的落实,特邀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对当下我国“零碳制造”内涵、标准、挑战和路线图进行了调研和总结,并对其中“四大场景、八个案例”进行了系统剖析,旨在为行业提供一些经验和启发。
制造业低碳甚至零碳转型,一度被视为成本项目,因为企业有减碳会增加运营成本的顾虑。但实际上,无论是从宏观环境还是微观经营,合理的低碳转型都将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与前者相关的是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具有深度影响力,如果所有参与者都不参与减碳,人类活动也会持续对气候带来不可逆转的变化,最终增加社会和企业的综合成本和不可预测性;与后者相关的是通过产品全流程全周期的绿色化、发展循环经济、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助力企业运营效能的提升等举措。
据此背景下,继人口红利、效率红利后,《报告》首次提出双碳目标下的产业优势再造红利点——“零碳红利”,即围绕智能化和5G发展所带来的低碳技术红利、产业碳资产和国内碳市场环境优化所带来的碳市场红利、中国制造企业与国际碳关税接轨的国际化红利三个方面入手,释放制造企业的零碳红利,以“零碳红利”叠加零碳制造溢价。
《报告》亦指出,虽然“零碳红利”充分揭示了中国制造产业零碳转型的优势所在,但当下“零碳之路”并非一蹴而就,仍然面临着关键低碳技术水平薄弱、零碳制造相关标准和体系不健全、能源结构亟待优化、零碳制造政策支持有待完善、制造业中小企业参与困难等挑战。
对此,结合相关国际标准和产业经验,《报告》列举了绘制“零碳制造”路线图:分别是碳基线排查、减排目标设定和减排举措设计。其中,可依靠数字技术开展碳足迹核查,摸清企业“碳家底”,充分赋能制造业“查碳、析碳、减碳”各环节,是企业平衡增长和低碳发展破局的关键。
其中,设计减排举措是零碳制造路线图中的最后和最关键的一环。《报告》分别从能源、产品、制造工艺、数字化改造、供应链协同、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举措设计建议。与此同时,《报告》还纳入了联想集团、施耐德电气、宁德时代等8家企业案例,全面展示了不同制造场景下的先行产业实践。
《报告》还对后疫情时代“零碳制造”如何继续深入推进作出展望和建议。《报告》认为,未来“零碳制造”需要技术、政策、市场三管齐下,才能更好推进。其中,加强零碳制造相关标准、监测和考核体系的建设是基础,只有依靠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同携手,针对不同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不同行业零碳制造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从行业全局统筹碳中和大计。这一过程中,行业头部企业可带头示范,并帮助和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减碳。针对产业中小企业“不敢转、不会转”等困境,发挥政策和市场双重机制,鼓励先行平台企业分享技术、经验和资源,实现全行业零碳转型。■
*本文刊发在财新市场企划版块,不代表《财新周刊》编辑部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