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昀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助理研究员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偶然被发现,文书、佛经、绢纸绘画、法器等6万余件文物重见天日。然而,此后20余年间,大批敦煌文物被掠夺、贩卖到世界各地。典籍流散海外,是中国学术的“伤心史”(陈寅恪语);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门国际显学——敦煌学。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曾经说过:“敦煌资料是方面异常广泛、内容无限丰富的宝藏,而不是一门有系统成体系的学科。”
文|李昀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助理研究员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偶然被发现,文书、佛经、绢纸绘画、法器等6万余件文物重见天日。然而,此后20余年间,大批敦煌文物被掠夺、贩卖到世界各地。典籍流散海外,是中国学术的“伤心史”(陈寅恪语);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门国际显学——敦煌学。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曾经说过:“敦煌资料是方面异常广泛、内容无限丰富的宝藏,而不是一门有系统成体系的学科。”
版面编辑:罗文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免费订阅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