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财新周刊 梁莹菲
上午10点的阳光探进院子,照亮满院绽放的雏菊花丛,每到周六,这座位于沈阳的老建筑便敞开怀抱,为一群匿名者提供社交和娱乐的场所,十几年来风雨无阻。围墙外,他们大多小心翼翼地伪装自己,只有走进墙里,才敢放下戒备,喝茶聊天、K歌跳舞。把他们聚到一块的,是一个共同的身份——HIV感染者。
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艾滋病早已成为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然而,污名化标签却依旧牢牢黏在这些感染者身上。关爱门诊依旧设在医院最人迹罕至的角落;小区宣传栏的防艾海报,依旧和毒品、性工作相关;大部分感染者,依旧不敢对至亲公开身份,而坦诚之后被家人疏远者,亦不乏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