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新浪转发

登堂入史册,存有剑南春

来源于 财新网 2021年第35期 出版日期 2021年09月06日

  [市场企划]

  【财新网】

酒杯中的诗人

  文以赋酒,酒以载道。

  每每提起大唐,首先便是铺面而来的酒气,豪迈的酒气。其代言人无疑首推生在大唐盛世的“诗仙”李白。李白生性狂放不羁,喜好游山玩水,又好饮酒,为了喝到佳酿美酒,不惜将自己的貂皮大袄子卖掉买酒,留下了“解貂赎酒”的民间佳话。

  杜甫羡慕并赞叹李白的洒脱,写下《饮中八仙歌》,感叹“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但仿佛李白从未老去,杜甫从未年轻。“老派”的杜甫没有李白的“少年侠气”,他却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现实世界。

  作为大唐由盛转衰的亲历者,杜甫以悲天悯人的敏锐目光记录了帝国繁华之后的触目惊心。自己也在颠沛流离的大半生后,直到晚年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门外找到了浣花溪畔。

  迁入草堂的几年间,杜甫对绵竹特产的“剑南烧春”酒的喜爱尤为突出,赞叹剑南烧春“浓无敌”,希望净扫庭园,以博一醉。而好友韦续以“烧春誉满剑南道,把酒投壶兴致高”和诗以对,尽享饮酒之乐。

  在恬静的草堂,与老友的饮酒对谈中,杜甫获得了前大半生少有的“怡乐之情”,关注起美酒等充满生活气息的物件本身。可命运在冥冥中开了小小的玩笑——虽“处江湖之远”,杜甫钟爱的美酒“剑南烧春”,却因玄宗皇帝的喜爱与赐名,处于“庙堂之上”。

史书中的国酒

  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分天下为十道,剑阁以南为剑南道,“剑南”地名由此诞生。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盛产优质农作物,尤其水资源优质且丰盛,实为得天独厚的酿酒环境。

  天时地利之下,剑南道,尤其以绵竹地区为代表的成熟酿酒技艺享誉全国。唐中书舍人李肇在《唐国史补》有言:“酒则有郢州之富水......剑南之烧春。”这段记载有力地证明了绵竹所产酒“剑南烧春”曾闻名天下的事实。

  把“剑南烧春”推向历史高光的是一份正式史书的记录。这是来自正史《旧唐书》第十二卷《德宗本纪》的记载:“大历十四年登基,大赦天下,减免税赋……剑南岁贡烧春十斛……”从这段记载不难看出,在唐代德宗之前(公元779年),绵竹所产之剑南春酒品质已经很好,被作为朝廷贡酒而明确要求每年进贡10斛。

  中国古代的正史基本是帝王家的历史,像剑南春这样能记入正史的酒,甚至记入皇帝本人言行史记中的情况,在当今现存的中国白酒中恐怕是少见的,这也正是剑南春酒史的亮点之一。

窖池中的传承

  回望剑南故地,尤其是绵竹这块得天独厚的酿酒宝地,历史集中体现在剑南春“天益老号”11口南齐古窖池上。

  按照考古专家的发现和考证,曾在剑南春“天益老号”老窖池底部发现一块纪年砖,上书“永明五年”四字铭文。其证明了剑南春产酒不晚于南齐永明五年。在“天益老号”周围,至今仍在连续使用中的明清古窖池还有695座。古老窖池群,绵延1500余年,生生不息,业内少见。

  传承于今不只有窖池,还有技艺。作为中国三大名酒中风格独特的浓香型大曲酒,剑南春继承了自唐以来的特点,以“香浓味美”著称于世,历经千年,形成了剑南春自成一家、操作细腻、独具特色的“技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技艺是中高温大曲制作技艺、“一低、二长、三控、四适当、五精作、六结合”的酿造秘诀。

  这些活着的窖池和技艺,共同构成了中国白酒文化的一种代表符号,展示着一段历史、预示着一段未来,连接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携历史底蕴可从容应对风云变幻。过去十年直至现在,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大的变迁:消费升级和价值链提升。从价值链来看,白酒从原料到生产,再到后端的营销和渠道都在自己手中,加上核心工艺和独特的地理和自然环境因素,以剑南春为代表的中国白酒价值可期。

  时间铸就护城河,像白酒一样越陈越香。

  *本文刊发在财新市场企划版块,不代表《财新周刊》编辑部观点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