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巨型对撞机之争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6年第18期 出版日期 2016年05月09日
科学家们计划中的世界最大对撞机,是探寻世界本源的必要工具,还是高能物理学家们的昂贵“玩具”?
2013 年,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宣布发现希格斯粒子,借着这股东风,一些物理学家寄望中国建起一个能取代 LHC 的更大型的对撞机,来帮助人类深入粒子物理的世界。
 

  文|财新周刊 张嫣 于达维

  一位数学家正在积极推动中国建造一台规模前所未有的大型物理实验设备——巨型粒子对撞机。沉寂两年后,2016年4月,华人数学家丘成桐在清华大学的一场演讲及其新书《从万里长城到巨型对撞机》的中译本,再次将中国带头斥资建造巨型粒子对撞机的计划推向了一波科学界的争辩高潮。

  丘成桐为人熟知的是他的数学成就——他是第一位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华人。27岁时就证明了数学家卡拉比在1957年提出的一种流形猜想,后被命名为“卡拉比-丘流形”,成了物理学中超弦理论的基本概念。这也让丘成桐在数学家的身份之外,和物理学界有了紧密的联系。

  参考重要经济数据,推荐查阅财新数据通【CEIC库】

版面编辑:刘潇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