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企划]
外有中美贸易战、技术脱钩、新冠疫情等全球化挑战,内有培育发展新动能和供给侧改革的诉求,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什么?
答案说来很简单,不外“创新”二字——“创新驱动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核心战略。
然而,如何“创新”,却是一道需产学研各界共同解的难题。
在全球信息化加速发展,经济社会向数字化、智能化急速迈进的大背景下,“创新”这一难题,将以信息产业的科技创新,以及如何通过完善产业生态支撑它,作为突破口。于近日举办的中国信息化百人会2020年峰会,就针对技术创新和产业生态,邀请了政商学各方专家代表前来“解题”。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看来,企业才是构建产业生态中的“1”,是核心要素。所谓生态,就是以企业为主体,构成保证企业产品的初始及持续创新能力、足够大的市场规模、支持商业和技术的资本充裕的基础环境。
而浙江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毛光烈对于“生态”的理解,则是一个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良性系统。“我们的产业生态,包括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核心是共享,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在这样一个系统中,一些不仅自身在技术创新方面遥遥领先、同时作为 “组局者” 连接各方的龙头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华为之于信息产业便是如此,通过“共创、共享、共赢”的方式,成为中国数字化生态建设、推动信息产业升级的实践标杆。
在中国信息化百人会2020年峰会上,华为公司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深入解读了华为如何在全行业倡议,并以实际行动践行“共创、共享、共赢”,为信息产业新生态打造肥沃的“黑土地”。
华为公司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 |
共创:联合学界基础研究,解决从0-1的问题
纵观百年全球信息化发展进程,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深耕基础物理研究数十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就指出,如今人们生活离不开的手机,背后其实都是基础研究的原理,包括量子力学、相对论等等,而材料、加工等基础研究,才是后续行业应用、提升生产力的基石。
过去几十年,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在技术应用层面全球领先,但底层的核心技术研究,包括材料、制造装备等领域,仍与欧美有差距,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华为深知这一点,于去年提出“创新2.0”时代,核心是基于愿景和假设的理论突破、基础技术的发明,解决从0-1的问题,不仅在公司内部单独成立战略研究院,同时联合大学和研究机构,学术界、工业界等各方,进行基础研究创新。
例如,在2019年,华为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都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同建立了“智能高性能计算技术联合实验室”,将要围绕海洋、芯片等战略目标进行多方面合作。
和“创新1.0”指基于现有理论成果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产品,进行技术和解决方案层面的创新相比,“创新2.0”更体现了华为的“扎根”意识。如果说1.0解决的是效率问题,2.0解决的,就是“可不可能”的问题,是更仰望科学星空的突破之举,即便无法立马投入应用、实现商业和社会价值,也将为未来发展提供无限可能。如王恩哥院士所言:“In science, we trust”。这样的野心与投入,非一般企业目光所能及。
共享:以行业know-how为价值源头
在徐文伟看来,基础研究将推动底层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技术的发展,例如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联接技术,包括AI、边缘计算、区块链、云等等,这些都是行业数字化的共性技术要素,但只有和各行业OT技术(Operational Technology),也就是各行各业的know-how——技术知识和专业诀窍充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行业数字化升级,完成“生产、共享/交易、应用”的价值循环过程。
而华为在这一方面,已有多个行业合作样本。在大会上,华为云计算BG的副总裁张顺茂展示了华为在石油行业的实践:华为的数据和软件工程师,和石油工程师合作,将算法大数据与“行业老专家”的经验和知识相结合,训练出能够识别油气水的人工智能模型,完成油井的智慧探测。
如此一来,以技术力量结合行业知识,能极大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提高行业生产力和商业能力。
知识和技术的共享、产业生态的打造,离不开统一标准的建立;而制定国际化标准,在参与全球化竞争中不可或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邱月明指出,标准是共享和发展的基础,但我国在这方面与欧美各国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例如,在智能家居领域,包括亚马逊、苹果、谷歌在内的美国科技巨头牵头成立了CHIP联盟,通过提供免费连接协议,推动开源芯片发展,提升家居产品间的兼容性。中国的标准则五花八门,用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的话说,“生态的割裂限制了产业规模”。
因此,华为的HiLink已在悄然跟上,力争做中国的标准,乃至全球的标准,通过互通协议和华为的智能路由器,将家电智能化、数字化。目前,国内家电厂商,如西门子、松下、美的等均已与华为开展合作。
共赢:开放开源,赋能合作伙伴,共享价值
这种知识共享、赋能伙伴的开放精神,也推动华为与各类合作伙伴,包括开发者、行业客户等合作共赢,建设全场景智慧生态。
首先是通过“硬件开放、软件开源”推动产业发展,助力全球开发者。通过开源操作系统、开源数据库、开源AI计算框架,为开发者提供端、边、云的全场景开发框架。
目前,华为合作的ISV(Independent Software Vendors ,独立软件开发商)数量已经超过3500家,合作金额大于1亿的顶级ISV合作伙伴有500家以上,包括金蝶、用友、神州信息、太极、北明软件等。
在操作系统领域,华为认为未来模式的引领者,应该是用开放对抗封闭、用协同对抗割裂。华为打造鸿蒙操作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跨越不同终端和设备。
HMS(HUAWEI Mobile Service,华为移动服务)也是华为发展操作系统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徐文伟介绍,HMS全球月活用户已超过7亿,注册开发者已达160万,超过8万个应用已经集成了华为的HMS Core,与谷歌的GMS形成竞争。
而在AI计算方面,华为的HiAI将设备端On-Device AI和分布式AI能力相结合,并开放平台,联合业界伙伴,应用在智慧出行、智能家居、移动办公、影音娱乐、运动健康等各生活场景,实现“超级终端”,提升用户消费体验。目前,华为AI合作伙伴数量已超过4000家。
在激励开发者方面,华为同样不遗余力:2019年,华为将“耀星计划”拓展到全球,从十亿人民币激励资金扩展到十亿美元。2020年7月,则启动专门针对国内出海开发者实现全球化的“耀星领航”专属激励计划。
同时,华为采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支持行业客户快速实现技术升级与改造。方才提到的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石油勘探便是一例,而通过与中国移动合作,华为还为阳煤集团新元煤矿开通地下534米的5G网络,使得煤矿的智能化和无人化成为可能,更保证作业效率和人员安全,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从联合学界业界进行基础研究,“共创”科技发展的未来;到深入结合行业知识,“共享”产业发展的经验及成果以提升生产力,再到以技术手段打造生态圈,与各方合作伙伴携手“共赢”;华为提供了一个不仅自己唱戏,也为产业搭台的企业创新发展样本,值得借鉴。
*本文刊发在财新市场企划版块,不代表《财新周刊》编辑部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