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显影|白洋淀上,芦苇无人收割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0年第47期 出版日期 2020年12月07日
芦苇,在白洋淀上生长了千百年的“铁杆庄稼”,为一方百姓提供了重要的生计来源。可近年来,随着市场供需的变化,打苇编箔的利润连年下跌,“一淀芦苇一淀金”的时代已然不再,那些原本活跃在芦苇荡中、挥动镰刀的苇农和他们的后代纷纷出走,另谋生路
01.立冬后的白洋淀郭里口村,车少公(化名)将木船划向白洋淀深处,这里的芦苇已经黄透,等待收割,只有他的船伶仃停在这茂密的芦苇荡里。

  图、文|财新周刊 蔡颖莉

  立冬后,白洋淀芦苇已到收割季。宽广的水面上,偶尔有打苇子的老人划船穿行在高高的芦苇荡中。更多的木船则静静停在淀中,船上积了一层厚实的落叶。

  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芦苇产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白洋淀上生长着12万亩芦苇,不但造就了百里苇海的壮美景观,也为一方百姓提供了重要的生计来源。近年来,据卫星遥感显示,白洋淀的芦苇面积已萎缩到7.6万亩,随之急剧萎缩的,还有芦苇市场。“一淀芦苇一淀金”的时代不再,芦苇价格逐年下跌,当年的“摇钱苇”被大面积弃收。被弃收的芦苇难逃在水中腐烂的命运。那些原本活跃在芦苇荡中、挥动镰刀的苇农和他们的后代则纷纷出走,另谋生路。

  参考重要经济数据,推荐查阅财新数据通【CEIC库】

版面编辑:刘春辉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