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方正
香港中文大学荣休教授
2025年10月18日中午,接到清华高等研究院电话,得知杨振宁逝世。当天下午恰逢高研院基金会董事会周年大会,大家一起默哀三分钟。杨先生离去虽然非常安详平静,医生、家人和清华校方有充分心理准备,甚至他自己也早已料到,但他的逝世仍然造成强大的无形冲击。他走了,一个时代也就结束了!
这样说好像有些夸张,其实不然。整30年前,在接受访问时,杨先生讲了一句后来传播很广的话:“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在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触,起初应是由于得到诺奖,跟着到各地演讲,受到盛大欢迎。可到了1995年,他郑而重之把这个感觉清晰具体地讲出来,意义就不一样了。那时他得奖已近40年,而中国和华裔科学界得奖的已有好几位,所以他此话背后的意义不在诺奖,而在他更早也更重要的贡献——1954年发表的非阿贝尔规范场论。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66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