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值班主编 凌华薇
曾几何时,城投信仰坚不可破,如今早已不复。虽然中央已经表态,城投也不是不可以破产,但现在各地城投绝大多数尚未走到这一步。近期以民企为主的房地产企业遭遇去杠杆的痛苦冲击,城投压力稍减,甚至成为一些地方寄希望于收拾保交楼烂摊子的主体。但无论如何,过去城投大干快上、不受约束的“好日子”已经结束。
在经济高速膨胀的时代,地方隐性债务蓬勃而起,城投作为地方融资平台,将地方隐性债务转瞬吹大,虽有效推动各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迅速提高,也缩小了各省市之间基建和公共设施的差距,但成本高昂,掩藏层层腐败,而且低效投资、无效投资也比比皆是,类似于贵州省独山县的土司楼等宏大烂尾项目横亘在一些贫困县的大地上,地方债务数十倍、数百倍于地方财政收入,何去何从,令人触目惊心。
四万亿推迟了危机的出现,为此中央打破了地方财政需要收支平衡的要求才走到了今天的位置。指导价,就业情况和人口负增长牢牢地压制了房价,地价。如果真的要盘活经济,这三个问题政府短期只能解决第一个,第二个需要少插手行业政策,第三个是世界性难题,无非就是高福利和开放移民。
我只是在瞎说哈,别理我。我倒不觉得债务本身问题有多大,而且上面也会给政策。不过,三线以下城市城投平台的员工能力能不能达到有效配合值得关注,从我一个瞎子看到的情况……不乐观
说的好!
市场要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做好营商环境工作
治标不治本,根源是改变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体系
各地禀赋差异过大,如无高层布局合理引导,恐又出现多晶硅,光伏那种一窝蜂涌入情况。无论是资本还是执政者都有短期逐利冲动,特别是对地方执政者,如何有效评估,急需提升。
地方政府本应该是服务主体,现状转成投资主体了。投资是政府的专业强项吗?
政府主导的投资是最低效的
谁掌握资源最多,谁就要做这个投资主体。总不能让一穷二白的农村个体户来投资吧。
对头
没有制约的权力
写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