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编辑絮语·凌华薇】地方化债的关键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1年第47期 出版日期 2021年12月06日 试听
地方财政应该透明和有纪律,更要找到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
在经济高速膨胀的时代,地方隐性债务蓬勃而起,城投作为地方融资平台,将地方隐性债务转瞬吹大,虽有效推动各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迅速提高,也缩小了各省市之间基建和公共设施的差距,图/视觉中国

  本期值班主编 凌华薇

  曾几何时,城投信仰坚不可破,如今早已不复。虽然中央已经表态,城投也不是不可以破产,但现在各地城投绝大多数尚未走到这一步。近期以民企为主的房地产企业遭遇去杠杆的痛苦冲击,城投压力稍减,甚至成为一些地方寄希望于收拾保交楼烂摊子的主体。但无论如何,过去城投大干快上、不受约束的“好日子”已经结束。

  在经济高速膨胀的时代,地方隐性债务蓬勃而起,城投作为地方融资平台,将地方隐性债务转瞬吹大,虽有效推动各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迅速提高,也缩小了各省市之间基建和公共设施的差距,但成本高昂,掩藏层层腐败,而且低效投资、无效投资也比比皆是,类似于贵州省独山县的土司楼等宏大烂尾项目横亘在一些贫困县的大地上,地方债务数十倍、数百倍于地方财政收入,何去何从,令人触目惊心。

登录 后获取已订阅的阅读权限
财新通会员
可畅读全文
订阅/会员升级

[《财新周刊》印刷版,按此优惠订阅全年按此收藏单期,随时起刊,免费快递。]

版面编辑:刘春辉
Loading...
推广

财新会员积分兑好礼

订阅财新网主编精选电邮

评论区 15

登录后发表评论得积分
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观点
  • t2o2

    四万亿推迟了危机的出现,为此中央打破了地方财政需要收支平衡的要求才走到了今天的位置。指导价,就业情况和人口负增长牢牢地压制了房价,地价。如果真的要盘活经济,这三个问题政府短期只能解决第一个,第二个需要少插手行业政策,第三个是世界性难题,无非就是高福利和开放移民。

    2021-12-11 08:34 · 英国
  • 糟老头Rl2

    我只是在瞎说哈,别理我。我倒不觉得债务本身问题有多大,而且上面也会给政策。不过,三线以下城市城投平台的员工能力能不能达到有效配合值得关注,从我一个瞎子看到的情况……不乐观

    2021-12-09 01:42 · 柬埔寨
  • unidan

    说的好!

    2021-12-08 02:14 · 济南
    · 回复
  • 黄雁城

    市场要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做好营商环境工作

    2021-12-06 03:17 · 佛山
  • GalvinaCt

    治标不治本,根源是改变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体系

    2021-12-06 01:34 · 河南
  • 曹璨

    各地禀赋差异过大,如无高层布局合理引导,恐又出现多晶硅,光伏那种一窝蜂涌入情况。无论是资本还是执政者都有短期逐利冲动,特别是对地方执政者,如何有效评估,急需提升。

    2021-12-05 14:51 ·
  • linlin3930

    地方政府本应该是服务主体,现状转成投资主体了。投资是政府的专业强项吗?

    2021-12-05 00:39 · 上海
    • David7bt

      政府主导的投资是最低效的

      2021-12-06 10:59 · 上海
    • PETERPENG8Lp

      谁掌握资源最多,谁就要做这个投资主体。总不能让一穷二白的农村个体户来投资吧。

      2021-12-11 13:23 · 温州
      · 回复
  • 财新网友KGy0xH

    对头

    2021-12-05 00:19 · 上海
    · 回复
  • 忆辽

    没有制约的权力

    2021-12-05 00:02 · 宁波
  • runner

    写得好

    2021-12-04 22:07 · 安徽
查看更多评论
暂无数据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