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因素可以解释美元近期为何持续走弱,如果特朗普政府在当前政策路径上继续加码,美元的绝对主导地位或将终结
特朗普第二任期可能让美国退出世界银行和IMF,挑战美联储的独立性,前者会削弱美国的软实力,后者会让金融市场做出激烈的负面反应
米兰认为,美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是因为外国对美国金融资产的过度需求,这一观点很难令人信服,加征关税无助于美国制造商竞争力的提升
旨在打破财政支出固化格局的零基预算改革铺开,推进过程需要克服哪些难点?需要与哪些改革协同配合?
德国经济陷入困境,若想恢复活力,需要走在数字化转型前沿,缩小与中美之间的数字技术差距
宏观政策更加注重民生和消费,财政发力以中央显性加杠杆为主,赤字率创历史最高,在发展中逐步化解风险
如果特朗普激进的贸易政策最终促使其他国家明显降低对美国消费市场的依赖,拥抱更多元的市场,惟一的输家只有普通美国民众
2025年中国经济政策应当长短兼顾,既要推出一些短期即可见效的重大政策,又要针对体制机制性因素,及时推进一些影响深远的长期政策
欧洲政策制定者必须专注于降低能源价格这一首要任务,还必须找到经济停滞的根源并尽力解决
2025年打破支出基数概念的零基预算改革将在更大范围推开,推动优化支出结构;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地方化解隐债进入后半程
如果计算处理成本能继续下降,更多的技术创新和竞争将会出现
各地强调提振消费的重要性,优化营商环境成为改革重点之一
近期的债市表现和消费者调查显示,债市和普通民众都担心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将推高通胀
增量政策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预期目标。2025年要实现增长稳、就业稳和物价合理回升的优化组合,仍需政策发力支撑
特朗普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压低美元汇率,但能否增强美国出口竞争力、促进美国贸易平衡是另一回事,还可能带来通胀等问题
并非所有全球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某一个国家主导,目前必须采取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更广泛地分配全球公共责任
2024年12月需求改善好于供给;2025年外部环境愈发复杂,部分扩内需政策正逐步落地
存量超30万亿元的地方专项债制度重大调整,试点项目审核权下放给省、拓宽偿债资金来源,更多发挥稳经济功能的同时,如何防风险?
美国民众对政府、媒体等信息渠道的信任度下降;重建对现实的共同基准认知,并将其作为经济政策的基础,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非包容性制度下的高速增长是东亚式的现象,或与特定的文化有关;特朗普、马斯克的政治联盟对美国制度、政府能力的弱化,是罗宾森对美国前路的担忧
特朗普“美国优先”的政策主张,类似美国外交政策中传统的“山巅之城”理念,尚无法预测他对关税战、中东、俄乌等问题的具体操作
对美元在全球货币金融体系占据主导地位的不满,至少可以追溯到1965年,但各种替代方案建议都未能如愿
如何理解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方位扩大内需将从何处入手?
来港高才有多少能通过第一次续签考验?他们的到来又给香港社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11月制造业加速扩张,带动经济景气再创下半年新高,政策效果向劳动力市场的传导仍有时滞;未来政策仍需加码,以扭转下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