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新浪转发

解码红缨子高粱丰收季:茅台文化IP的进阶之路与“第一生产车间”的品质坚守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5年第31期 出版日期 2025年08月11日

  [市场企划]

  “仓盈庚亿,年岁有息。赤水含章,红粱献瑞。谨以丰年,钟鼓笙箫,敬启归仓”。8月4日,“丰收敬粮农,质量承千秋”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仁怀特色会场暨乙巳年茅台红缨子高粱丰收季活动圆满结束。

  此次活动,既是丰收庆典,也是茅台集团以红缨子高粱种植为核心,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成果体现。

  这背后,是茅台集团通过建立标准化种植体系,保障原料质量,同时带动当地农户增收,实现农业生产与工业需求有机结合的重大进展。这一活动,既是茅台集团产业链上游建设的重要环节,更是“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的具体实践。

丰收季出发,茅台文化“第一IP”影响力跃升

  茅台于2024年首次启动“茅台红缨子高粱丰收季”特色文化活动IP,以质朴的方式感恩天地自然馈赠,表达崇农、敬农、爱农情怀。今年,茅台把活动升级为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仁怀特色会场,成功实现了以更大的规模、更高的规格、更诚的礼遇致敬父老乡亲,也更彰显出茅台“顺天敬人,明理厚德”的价值追求。

  本次活动通过归仓仪式、红缨市集、粮农表彰等多个丰富环节的设置,强化了茅台“感恩自然、回馈农户”的品牌叙事。

  归仓仪式最早是农民在高粱入仓时开展的祈福仪式,承载了对丰收的感恩和对储存安全的祈愿。如今,伴随着高粱成为仁怀酱香酒的主要原料并大规模种植,成为展现仁怀特色农业发展、民俗文化繁荣的重要活动;同时,红缨市集还设置了“耕·赞丰收” “红·脉溯源”“匠·承玖章”等不同主题的展区,结合非遗技艺、高粱美食、互动体验,让参观者可以直观感受茅台与农业的共生关系。此外,活动还设置了粮农表彰环节,设立“红缨之星”“匠心粮农”等多个奖项,彰显出茅台对种植户的尊重与激励,强化“工业反哺农业”的实践。

  站在文化IP打造的视角,茅台通过“红缨市集”“粮农表彰”等特色环节的设计,已经构建起了完整的品牌叙事体系。而从品牌战略角度,茅台“红缨子高粱丰收季”这一文化IP的打造,是茅台品牌建设的一次重要升级。

  如今,随着活动的升级,该文化IP已成功“出圈”,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品牌价值输出和文化渗透。

  在首届红缨子高粱丰收季时,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曾表示,这一文化活动将与“茅台酒节”“茅友嘉年华”一道,构建形成茅台三大特色文化活动“IP”——而如今,红缨子高粱丰收季正在加速实现这一愿景。

从源头培育,打造茅台白酒业界“第一生产车间”

  原粮对于好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年来,茅台通过持续的品质提升与工艺创新,构建起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其原料供应链管理优势一直是茅台产品品质的重要保障。

  而红缨子高粱作为“红缨子高粱丰收季”不折不扣的主角,是“历经数十年培育,通过多次酿酒试验磨练出来的特色品种”。如今,红缨子高粱如今已有“酱酒芯片”之称。

  当外界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红缨子高粱上面时,茅台原料种植环节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也渐次呈现。茅台之所以打造丰收季活动,就是要深刻表达茅台对红缨子高粱的珍视和敬畏,彰显坚守种子品质源头关口的初心和决心,更加升华“质量是生命之魂”的信仰。

  而对红缨子的精心培育,恰是茅台从源头上打造最佳酿酒原料、坚守品质之魂的直观体现。为了在源头上把控茅台酒的质量,茅台把红缨子高粱种植基地视为“第一生产车间”,坚持对红缨子高粱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控,在种子选育、基地种植、生长看护、收储加工每一个环节,都精准跟踪、全程管控,努力确保茅台酿造原料优质稳产。

  并且,红缨子公司通过持续改良、优中选优,不断提升“酱酒芯片”的纯度和先进性。据介绍,近年来,茅台红缨子公司持续加大科研投入,累计投入科研经费超1400万元,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现已经将红缨子高粱种子纯度由98%提升到99.9%,种子平均发芽率全面提升至85%,超过国家标准10个点。

助农兴农,茅台的社会责任担当与力量

  在“顺天敬人,明理厚德”这一企业文化和价值主张基础上,茅台相信,品牌唯有践行永续发展方能赢得未来,公司始终坚持“共生、共享、共赢”的ESG实践,并在这条路上不断探索与深耕。

  首先,茅台坚持产业的绿色发展,包括产业链本身的节能、降碳、减排、增效协同和产业链副产物的资源化、绿色化、高端化利用。2024年,茅台公司对一瓶茅台酒的碳足迹、水足迹以及物质足迹都进行了测算,制定了包装材料减量化、绿色化的方案以及节水关键节点的针对性解决方案。

  茅台在白酒行业率先开启100% 绿色用电,实现了稻草、窖泥、酒糟等酿酒副产物的100% 循环利用;同时,茅台始终致力于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开展流域微生物、水生物、植物植被的科学研究和科学监测,将生物多样性写进茅台酒国家标准,积极输出流域生态治理的“茅台方案”,携手流域企业共同守护好赤水河。数据显示,2024年,茅台酒单位产品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3%,生产阶段水资源使用降低10.39%,非生产阶段水资源使用降低1.73%。

  其次,茅台坚持“工业反哺农业”战略,坚持商业向善,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助力山区农户增收增产,实现企业与乡村共同发展,彰显民族企业的使命担当。

  如若向前追溯,茅台集团自2001年起就开始建设茅台有机高粱基地,带动红缨子高粱的种植。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覆盖赤水河流域仁怀、习水、金沙、播州、汇川等地,形成了“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订单种植、合同收购”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截至目前,红缨子系列高粱品种已经在全国10多个省(市、区),累计推广种植 3000万亩以上,创造农业总产值75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850万人次增收100亿元以上。

  此外,茅台在高粱种子、有机肥等物资及生物制剂、绿肥种子、农业政策性保险等资金方面予以粮农扶持,累计投入已超18亿元。同时,茅台对农户权益的保障也在逐年加码——收购保护价从2002年的2元/公斤提高到如今的11.2元/公斤,超市场价,每年带动20余万农户增收致富。

  作为国有企业,茅台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主动作为,以产业赋能助力贵州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也展现出新时代的企业担当与力量。

结语:

  红缨子高粱丰收季活动的圆满收官,不仅是茅台企业文化与价值理念的落地表达,背后展示出来的,是茅台将文化赋能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

  一颗红缨子高粱,一场丰富多元的落地活动,不仅仅是一个具有传播力的文化符号、一个行业内文化IP建设的参考样本。根植其中的,更是茅台“品质源于原料”的产品逻辑,也是茅台“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里企业ESG发展理念的系统性践行。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