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我和易家兄妹的故事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6年第24期 出版日期 2016年06月20日
要是赶对点儿,易先生没准还能拿回来个国际大奖什么的。老费他们差一点就当上了当代伯乐,创造出劳改历史的空前政绩。其实,仅仅就差了那么一丁点儿
1977 年12 月30 日,北京白家庄的工艺美院宿舍,张郎郎出狱第一天,与父亲张仃、母亲陈布文团聚。
 

  文|张郎郎
  作家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下星期易卜维的家属要来这里作一次规劝报告。这既是对易卜维的帮助教育,也是给每个犯人接受教育的一次好机会。你们组一起准备准备。”

  听到这个通知我分外兴奋,因为这位易先生对我来说,简直是个有趣的谜语。

  1974年刚来河北省第二监狱第三大队时,我就听到这位大名鼎鼎的死缓犯人名字了。以往听到过类似的名字,总会暗自思忖他们的父母,其中至少有一个是文艺青年,没准还爱开玩笑。比如我第一次听到一位学美学的朋友叫高尔泰,就自然联想到鲁迅先生调侃的“作家”高老夫子改名为“高尔础”。不过,高尔泰可比那位高尔础强百倍了。他厚积薄发,写出了自传体文集《寻找家园》,非常精彩,从中国文学的角度看,比高尔基先生的书还好看得多。易卜维呢?这名字让人想到鲁迅时代就被翻译进来的话剧《玩偶之家》的作者易卜生。在那个时代,这出戏成了冲出家庭束缚寻求精神自由的象征,那么,易卜维的名字是不是也是某种思想象征呢?

[《财新周刊》印刷版,按此优惠订阅全年按此收藏单期,随时起刊,免费快递。]

版面编辑:王丽琨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