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特别报道|追鳗鱼的人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4年05月06日第18期
四代中国科学家努力50年,为何还未攻克鳗鱼人工繁育难关?
2018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放流的戴着PAT(分离式卫星标志)的鳗鱼。图:东海水产研究所
 

  周刊视读|四代中国科学家50年挑战:为何鳗鱼人工繁育如此艰难?(基础会员可读)

  文|财新周刊 周泰来 包云红,韩宇昂(实习)

  每年10月的中下旬,西风来临,温度变低,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刘利平会带研究生去江苏沿海收鳗鱼。他们要提前联系好中介,让渔民把捕来的野生鳗鱼汇总到一起,然后由他们去挑。

  刘利平需要的不是一般的鳗鱼,而是将要洄游到大海里去繁殖的银鳗。银鳗是鳗鱼一生的最后阶段。此时的它们腹部银白色,胸鳍深黑色,已经为洄游储存足够多的能量,不再进食。刘利平收的雌鳗一般重700多克、长70多厘米,雄鳗则只有一半大小。

  [《财新周刊》印刷版,按此优惠订阅,随时起刊,免费快递。]

版面编辑:肖子何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