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新浪转发

十年跨越,数智创新:解读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4年第50期 出版日期 2024年12月23日

  [市场企划]

  近日,财新智库和微众银行联合发布《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学术支持下,基于行业深入观察和前沿金融机构案例,系统梳理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历史沿革与发展成就,多维度揭示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现状与路径趋势。

  报告显示,十年间,中国普惠金融实现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的跨越式发展,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和长尾客户群体的融资难题,推动了金融服务质效的全面提升。截至2024年二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达78万亿元,较2018年末增长233%;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到86%,位居全球第一。

技术驱动,数字技术创新破解“不可能三角”

  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成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底层技术支撑,助力行业实现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的跨越。

  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银行的服务效率,还帮助优化了客户体验。《报告》深度剖析了商业银行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获客场景,AIGC技术还协助银行对小微企业主动核额授信,精准直达客户需求。

  此外,技术创新破解了商业银行规模、风险、收益兼顾的“不可能三角”难题。《报告》提到,我国首家数字银行——微众银行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该行自主研发了国内前沿的全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目前已支持超过4亿的海量规模客户和高并发交易量,并将单账户IT运维成本压缩至国内外同行的十分之一,展现了数字银行在创新驱动下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全面升级,迈向多元、综合、开放的数字普惠金融新模式

  普惠金融正迈向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多元化、综合化、开放化成为服务模式升级的重点方向。

  多元化发展上,数字普惠金融已从单一信贷服务拓展至财富管理等领域,银行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出低门槛理财产品和智能化服务。综合服务方面,平台化运营成为趋势,金融机构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构建金融与非金融一体化平台。

  与此同时,对外开放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报告》深入梳理了银行对外开放的两大渠道优势:一是金融科技子公司已成为银行技术输出的重要载体;二是开源技术降低了数字技术的使用门槛,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交叉融合,“五篇大文章”指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方向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报告》指出,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金融融合,助力突破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比如,微众银行依托大语言模型和数字化技术,精准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截至2024年6月末,其科创贷款已覆盖20个省市,吸引超50万家企业申请,在深圳,每2家高新技术企业就有1家选择微众银行。

  养老金融方面,金融机构通过数字化适老服务,推出差异化养老储蓄、理财和保险产品。绿色金融方面,借助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推动普惠金融与低碳目标融合。

差异化竞争,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序的金融服务体系

  银行业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进入多层次竞争阶段,但同质化、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突出。《报告》指出,各类银行需构建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服务体系。

  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在中长期信贷业务及薄弱领域具备大规模服务优势。城商行和农商行则依托地缘优势,为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灵活、低成本的金融产品。

  此外,《报告》重点提到数字银行在行业中的技术引领作用。以微众银行为代表的数字银行探索出商业可持续的数字普惠金融新模式,不仅能够持续提升自身服务质效,还可为中小银行以及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

  展望未来,《报告》指出,数字普惠金融需在创新与风险防控间保持动态平衡,并着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稳步推进中国特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