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可能带来的失业规模和速度将比物理自动化浪潮更大更快, 最不容易被替代的或许是需要共情和原创性的工作
中国经济从防疫政策放开后“J曲线”底部走出的时间快于预期,后续复苏节奏如何?居民和企业能否快速走出“疤痕效应”?如何应对人口总量趋势性下降?
二十大报告显示,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未来发展动力何在?如何增进民生福祉?如何统筹好发展与安全?
2023年中国经济将会反弹,但仍面临多重挑战,包括短期内如何提振企业和家庭信心,中期如何提高生产率,以及长期如何应对老龄化
防疫政策优化对经济的短期冲击正在显现,企业乐观情绪有所提升;但2023年稳增长并不容易,除了逆周期调控,还亟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恢复市场活力
如果说一年前的当务之急是美联储改变落后于曲线的货币政策,2023年美国政策改善最应该依靠财政等政府部门
出口管制不仅使中国芯片业受到短期冲击,也会让美国相关企业失去一个大市场,加剧行业困境;拜登需要抵制对华鹰派的呼吁,以免加剧中美对抗
不确定性和国家间的分化会阻碍许多领域的努力,当前各方在国际金融领域分歧较小,印度担任G20轮值主席国期间应着力推动相关议程
棕色能源大幅下降、绿色能源投资不足可能导致类滞胀,政策制定者需要降低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成本,给企业明确的预期和充足的激励
11月疫情散发多发对需求和供应链的制约加剧,就业状况恶化,企业预期明显转弱,2023年要更好统筹新的疫情防控优化措施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监管机构将加强对加密货币交易所的监管,但很难阻止下一个丑闻,永远不要投资那些看起来好得不真实的东西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如何?防疫措施优化的同时,赤字率多高才能满足稳增长的需要?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新增专项债券限额规模如何设定?
跨境贸易、投资的萎缩,以及随之而来的贸易区域化,将降低全球成功应对气候问题的可能性,各国需要对去全球化踩下刹车
2023年全球经济前景可能更加灰暗,中国经济增长亟须重回合理区间,如何调动各方积极性?
2023年财政收入形势可能好转,支出需求继续增加,新增债务规模可接近2022年的水平,财政政策应更加聚焦提质增效
低碳转型要想成功,必须是公正的,既不能扩大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也必须避免一个国家内部不平等加剧
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处于紧平衡状态,如何加强资源统筹?对地方债务的监管将发生哪些变化?央行的钱在何种情况下能用于财政?
全球最低税率协议或许有助于打造更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但要达到预想效果,困难重重,许多国家的政府都不太可能放弃产业补贴竞赛
10月两个综合PMI均降至6月以来最低,显示疫情散发、多发对经济形成明显制约;提振基建投资以外的需求、扭转企业和居民部门预期转弱的态势至关重要
出口增速明显放缓,复苏动能更多依赖稳增长政策带动的投资和重工业行业,后续走势如何?信贷发力能否接棒?
在对抗通胀和避免养老金或抵押贷款危机的两难选择中,更恰当的方式是用定额补贴取代为家庭能源账单设置上限,取消减税并削减公共支出
当前的基础设施融资结构将财政和金融风险从中央转移到地方,以中央财政状况的显性恶化换取经济稳定增长,可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选择
未来的全球竞争中,仅靠技术优势是不够的,东盟具有高度多样性,对中国企业来说,既是大市场,也是探索将语言及文化多样性融入商业实践的练兵场
9月制造业、服务业均处于收缩区间,企业预期明显下滑;基建稳增长逐渐见效,稳地产政策持续加码,出口或成新的下行因素
11月中旬的G20峰会上,若中美两国能就削减双边关税达成协议,将有助于缓和美国通胀困局,提振中国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