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在程序上按部就班推进,有关“零草案”关键内容的核心分歧仍然存在,且无解决迹象
作为气候变化的敏感物种,候鸟中的一些濒危种群正在体验全球变暖带来的巨大冲击,人类可以为它们做些什么?
欧洲人脑计划以不及预期的结果结束,生命科学领域是否有必要砸巨资资助“大科学”计划,也越来越引人反思
经历了过去十年的高速发展期后,国内垃圾焚烧厂产能过剩,部分焚烧厂已“吃不饱”。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三到五年这个行业或迎来“寒冬”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了新冠大流行中挽救了无数生命的mRNA疫苗两位关键创造者;三位物理学奖得主实现了阿秒级别的超快激光脉冲,让微观电子世界得以显真容;三位化学奖得主则发现与合成了量子点
人们对待慢性病的科学态度是“早发现,早治疗”,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应对地面沉降
随着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成为“新常态”,“重要但不紧急”的气候适应工作需要加紧补短板,这对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是一个挑战
经过近一个月的证伪,韩国LK-99超导“乌龙”闹剧落幕。该如何避免类似的科学“爆款”再次带来负面的经济和社会后果?
过去20年河套灌区一方面压减引黄水量,另一方面灌溉面积扩大、湖泊生态补水需求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在黄河由丰转枯的背景下,僧多粥少的矛盾愈发突出
中国人的食物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需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中国的食物安全
气候变化对古迹遗址保护是一个亟待系统思考的新命题。“灰犀牛”并非遥不可及,从过去的保护中汲取经验,放眼长期而普遍的气候威胁,是理应努力前进的方向
《自然》杂志一篇关于熊去氧胆酸能够预防新冠的论文,推动熊胆制品价销两旺,这再次加剧了活熊取胆反对者的担忧,人工替代希望何在?
端午节当天,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共1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这轮高温热浪从何而来,今年夏天还会更热吗?
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正式成为欧盟法律,使欧盟成为全球首个征收“碳关税”的经济体
科技伦理审查如何明确伦理风险等级、企业主体责任如何落实、伦理审查的独立性如何保障等,仍待进一步讨论
葡萄可能是人类最早驯化的水果,人类究竟于何时何地、如何驯化了葡萄,一项新研究初步拼凑出历史朦胧的样貌
继气候谈判之后,各国终于就公海和国际海底领域的资源惠益共享谈出了一个历史性协定。它虽远远不够完美,却也来之不易
长堤蚁患,于今尤烈,但令人忧心的是对堤防大坝的蚁害重视不够,各地也缺乏资金进行普查、整治
随着“强制动物实验”的法规作古,新药研究在“进入人体前最后一步”有了更多可能性
香港科学院新任院长卢煜明用《哈利·波特》概括科学家所需要的四项特质——勇气、智慧、善良和野心
常熟首提“小微湿地”概念,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现全域湿地保护,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湿地保护和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提供了中国范例
为探索宇宙、天体和生命的起源,人类发明、建造了越来越先进的望远镜和天文台,以更好地进行深空探索,寻找类地行星,“听见”来自外太空的引力波。中国科学家亦未缺席
胡凤益团队创制培育的多年生稻入选《科学》杂志评出的“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该技术是如何炼成的?它会像杂交水稻一样成功吗?
科学界目前只形成了两个共识:西北暖湿化的趋势的确存在;它不改变西北现有的气候格局
30多年来中国室内氡浓度显著上升,这被认为与墙体材料革命和建筑节能推广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