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凤益团队创制培育的多年生稻入选《科学》杂志评出的“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该技术是如何炼成的?它会像杂交水稻一样成功吗?
科学界目前只形成了两个共识:西北暖湿化的趋势的确存在;它不改变西北现有的气候格局
30多年来中国室内氡浓度显著上升,这被认为与墙体材料革命和建筑节能推广有关
8月以来,上海遭到“百年一遇”的咸潮侵扰。咸潮何来,为何今年尤烈?长期来看,这座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应如何应对咸潮?
化工厂不断扩建,直至与村子仅隔一条马路;村民多年来举报污染,要求搬迁,而政府的搬迁承诺却迟迟未能履行。厂进而人未退,矛盾何解?
多莉羊问世后的25年里,克隆技术已成为助力珍稀动物保护和绝症治疗的工具,商业化的宠物克隆市场也悄然发展
阳光玫瑰等优质葡萄大卖,背后折射的却是植物新品种权侵权行为追溯难、取证难、查处难、惩罚弱等现状
人类何以成为人类?世界运转的规律是什么?创造物质有捷径吗?今年的七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帮助我们获得了一些终极问题的答案
万里大造林案后,河北一家造林企业及其关联公司踏足板材、家具、金融等领域,酿成上百亿元非法集资大案
十年前,黑龙江沾河林业局将3万亩森林防火隔离带出租,数百参农承包用于人参种植。其后政策转向,“毁林种参”成为环保督察整改对象
经济规律叠加政策因素,东部沿海地区化工产业尤其是危险化学品项目加速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承接地正面临环保和安全监管的双重考验
1998—2017年间,全球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临床失败率高达97.3%。雪上加霜的是,一篇奠基性的高引论文被指多处涉嫌造假,直接影响相关药物研发领域一个主流理论假说的可靠性
此轮猴痘疫情在哪些方面是非典型的?它是否会像新冠一样大流行?面对传染病,全球应如何协作阻止病毒传播?
全国碳市场运行一周年,成绩与难题共存,政策、数据、扩容、碳定价等机制亟须完善,下一步如何健康发展?
作为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减排为何重要,为何在当下尤其重要,其着力点在哪些领域,减排难度有多大?
新冠防疫措施常态化,医疗废物产生量剧增,原有特许经营的集中处置体系与处置能力承压
马斯克的“星链”在俄乌冲突中赚足了眼球,更值得关注的,是它在卫星互联网频轨资源的竞争中“跑马圈地”,已将竞争者甩于身后
氢氟碳化物HFCs曾被用来替代氟利昂等耗臭氧物质,成为第三代制冷剂的主力,但减排大局下,它也到了逐渐要被替代的关隘
因司法解释发生变化,人工繁育野生动物案件的入罪门槛和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量刑标准放宽,也引发了对纵容违法和行刑衔接等新问题的担忧
缺少空气传播可能性的情形下,物体表面传播新冠病毒的情况“极其罕见”
虽然蚯蚓不在重点保护名录中,但对这类处于生态链关键位置的生物进行极端、灭绝式的猎捕,仍须承担法律后果
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欧洲、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太空合作也未能置身事外
IPCC在《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报告中首次详细描述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和行动的紧迫性,“任何进一步的拖延都将错过一个短暂而迅速关闭的机会窗口”
这场官司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今高科技专利权争夺战中“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惊心之处
尽管雅安海子山森林康养项目并未占用生态红线范围,但环保人士认为其或存在征占用天然林林地、化整为零报批及破坏湿地生态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