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社论|“稳”之余,“变”什么?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8年第31期 出版日期 2018年08月06日
可以听文章啦!
应在调结构和促改革上投入更大精力,因为这直接关乎能否真正“稳”得住,关乎中国经济的后劲

  “稳”字当头,成为当前经济政策的主基调。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还要求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如此多的“稳”传递出诸多强烈信号,最重要的一条,便是经济政策并未如一些人士所预期的那样转向全面宽松,而是展现了较强的政策定力,这是令人欣慰的。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全球复苏到达高点,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此时突出“稳”字,意义格外重大,显示决策层对主要矛盾抓得很准,立足“把自己的事办好”。供给侧改革以来,一些市场人士不时呼吁或预言宏观经济政策转向全面宽松。近来政策的“边际放松”似乎成了其依据,其实,新动向显示了政策的前瞻性与灵活性,以防范前期去杠杆、严监管可能造成的次生风险。在“六稳”中,“稳投资”排序靠后,主要意在避免必要的在建项目出现资金断供、工程烂尾情形。之所以不能搞“大水漫灌”,是因为那是一条不归路,决策层对此已有明确认识。检验宏观政策是不是“大水漫灌”,既需看个别时段的政策口子,也要看累计规模,更要看其项目经济效益,过程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市场化原则。

  [《财新周刊》印刷版,按此优惠订阅,随时起刊,免费快递。]

版面编辑:刘潇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