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企划]
文|高尔基
财新传媒副总裁、财新智库执行总裁
新华三的数字经济研究院最近一期白皮书,详实定量地描述了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全景,从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赋能、城市和县域数字经济发展程度的横向比较等各方面,研究均有实质性突破。相比往年的研究成果,今年的白皮书也给人以不少启发。
其中四个亮点,引起我特别的关注:
1)宏观层面,在城市群视角上,结合目前我国城市群发展的规划,提到区域性数字经济呈现“4+N”新格局;
2)微观层面,将数字经济发展的“飞轮效应”拓展到县域经济,这是数字经济对都市经济赋能经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
3)更具时效性的是分析了疫情对数字经济的影响,以及数字经济对于防控疫情的作用;
4)定量分析中国城市数字经济,科学地用指标体系对城市和城市群进行画像。
从更大的历史背景下看,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是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结构转型的必由之路。在过去几年,从政府到社会,从学界到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探索,积累了很多经验。而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特别寻找新的增长引擎,我们不能绕开几个联动的核心话题:
1)中心和边缘联动:一个显著引擎是,通过城市群和经济带,用中心城市带动周边;
2)虚拟和现实联动:另一个引擎在于赋能传统产业,用数字经济提高社会和市场连接;
3)政府和市场联动:当数字经济普及之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必然会随之动态调整。
因此在疫情对经济冲击之下,社会各界对“新基建”投资翘首以盼,数字经济作为“新基建”的一大投向,同时还要激发其他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战略价值可见一斑。而这也恰恰是上文提到本次白皮书的几大亮点,给我们的启发。
过去几年,财新智库也在关注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我们用几十个指标来分析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数字经济对传统经济的赋能,以及城市间的比较分析。我们有些发现,算是对上面的一些呼应:
1)数字经济的自生发展,有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北上广深杭都是数字经济的绩优生,区域横向比较下,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状况差距相对较小,本地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差距更大;
2)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的赋能,对增长效率的提升效果显著,和传统产业的规模也有正关联,催生出不少交叉产业,应用到经济民生政务等多方面;
3)从基础设施的角度,过去五年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更快,贡献更大,未来预计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和数字化生活应用普及将增长更快,贡献更多,其中政府和传统产业将参与更多,受益也更多。
一方面,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在全国各地区发展较为平衡,且进一步建设有待于政府的牵头或主动参与;另一方面,各地在数字经济产业本身的发展不平衡,如何因地制宜,全面开花,既是技术经济层面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区域经济协同要重点考虑的课题。
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期望,与现阶段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也正如新华三的白皮书所显示的,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传统产业的数字经济发展不充分,都是当下有待我们解决的问题。历史的角度看,解决这些问题,既有时代发展的需求,不得不解决;也有时代发展的必然,水到渠成而可以得到解决。因此,顺着这一思路,我们对数字经济下一步发展趋势能够看到以下一些启示:
1)从技术发展本身,以及同传统产业结合和赋能的角度,都能看到数字经济不断探索,日臻成熟,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将相关经验规模化普及是大势所趋;
2)疫情期间,从疫情预测、社会组织、政务管理和复工复产各方面,数字经济都大展拳脚,提供了解决方案,在个人和机构用户层面形成的使用惯性,成为继续发展的需求动力;
3)疫情过后,为尽快复苏经济,改善民生,对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势在必行,产业链要足够长,影响范围要足够广,经济规模要足够大,数字经济对公共服务和传统产业的赋能将是重要一环。
新华三的此次白皮书,就疫情对各个产业的冲击,以及各个产业应用数字经济的情况,进行了横向比较,可以说是对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最形象和全面的一个分析。
如下图:
疫情期间,在农业、制造业、能源产业、生活服务、交通物流、科教文体、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等行业领域,数字经济均不同程度和不同领域上扮演了缓解疫情冲击、重新组织行业资源和链条以及恢复生产生活的作用。其中不少案例,非常值得学习和研究。
多行业多领域的数字经济练兵,在疫情过后将会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强大推手。智慧城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载体,也是数字经济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个子集,更是链接数字经济赋能传统经济的强大平台。特别是有“后疫情时代”特色的智慧城市体系,将会不断出现。比如4月7-8日,我国多地政府印发的《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在以建设“最安全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目标的同时,都明确提出强调结合相关科学技术,加快信息化建设为战略要点。
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和公共服务的赋能,将使得智慧城市成为“新基建时代”各个新兴产业的主舞台。而智慧城市的公共品属性,决定其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未来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特别是,疫情期间,通过不同的互联网平台,各个城市均积累了全面的居民数据,这又为智慧城市提升高度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能看到疫情过后,智慧城市将有很大发展空间:
1)疫情期间加速形成的数字经济平台,可以全面打通,以服务于个人、机构和社会,同时这部分数据资源也应当有更加健全的法律法规以进行保护,目前各个市的大数据局不妨牵头来打通各个平台,并将数据资源更好的保护和运营起来,打造成全面且权威的基础设施;
2)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和城市群发展两个大趋势结合,将一线城市探索出来的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成功经验普及推广到中小城市、县域乃至村镇,真的形成在地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同时为传统产业赋能,实现新华三白皮书提到的“飞轮效应”,将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
3)巴塞罗那每年举办的“世界智慧城市大会”上,中国不少城市都带队参展,推介自己的智慧城市企业。智慧城市有天然的自上而下的推动逻辑,如以上1)深入完善,智慧城市对于探索政府和社会的共生互利关系,将是很好的推动,对社会管理体系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4)去年深圳市政府《共建国际友好智慧城市生态圈备忘录》在2019深圳国际友城智慧城市论坛上签署,这件事预示着,智慧城市一旦形成成功经验,很适合推动国际交流推广,实现规模经济,因此智慧城市的合作,会成为未来国际合作的主题。
智慧城市将成为数字经济赋能的主舞台,而各个传统产业被赋能之后产生的“智能产业”,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引擎,对中国的战略意义更重要的是更深层次的影响:
1)数据资源应用的法律框架和监管框架,将形成很好的社会治理范式;
2)数字经济武装下的城市,将建立同数字经济时代匹配的公共治理和行政能力;
3)镶嵌在智慧城市生态系统内的“智能产业”,将催生新一轮业态创新和技术创新;
4)“飞轮效应”从城市拓展到县域,有效弥合区域和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实现全体发展。
以上几点,很大可能成为未来十年“中国故事”的主线之一。
而未来城市之间的协同竞争,必将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竞赛,一方面通过数据资源的积累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发展,另一方面加强数字经济服务城市运转和经济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三件事务求及时到位,保质保量,一是顶层设计上的主动规划,目标明确,资源充分;二是用高水平的产业数字化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再造产业升级新时代;三是地理格局上,打通城乡交流,连接城市群。
新华三从2017年开始连续四年推出《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到今年是第四年。白皮书就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一节,有全面和定量的描述,就数字经济建设角度如何改善民生、加强治理、促进产业发展以及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新路径等方面颇有研究突破,应当对施政一方的政府机构有所参考和启发。
总之,抓住数字经济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城市经济将带来新一波发展,全国范围的城市竞争格局或许都会面貌一新。
事实上,无论从顶层设计,还是企业层面,战略布局都已经走到了时代大势的前面。
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其中创造性地将数据作为第五大要素提出,并强调了数据要素的三大发展方向:一是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二是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三是强调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
而在此前一天,紫光集团宣布重大组织架构升级,成立“紫光云与智能事业群”, 将合紫光集团云网板块之力,为服务于百行百业的数字大脑打造核心引擎。
数字经济时代序曲,新兴发展红利可期。
新华三这份白皮书带给我们的启发,非常有助于我们观察数字经济带给我们的未来之路。
简言之,如同数字科技发展的革命性,不啻为再一次互联网带来的科技革命一样;数字经济驱动下的智慧城市和智能产业大发展,将像高速公路、动车和高铁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样,为人类发展到新的阶段,架起新的桥梁。
*本文刊发在财新市场企划版块,不代表《财新周刊》编辑部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