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舒立观察】掌握两岸关系的主动权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6年第20期 出版日期 2016年05月23日
无论未来风云如何变幻,经贸都是两岸关系的“压舱石”

  5月20日一过,台海两岸关系新一局棋弈随即摆开。在岛内朝野易位之时,如何在气氛逆转、前景难明的海峡上空妥善管控分歧、稳步穿越“乱流”,是两岸民众和领导人均须面对的新课题。

  过去八年,在两岸恪守“九二共识”、相向而行的和平发展机遇期里,双方的经贸、社会、文化等各领域交往不断深化,硕果累累。截至2015年底,双方全年往来人员接近1000万人次,两岸年贸易额逼近2000亿美元。两岸行政部门也摒弃重重顾虑,建立直接联系;从推动“三通”直航、跨境防疫、司法互助共同打击犯罪,到在ECFA框架下共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等等,莫不使两岸公众身蒙其惠。2015年11月于新加坡实现的两岸领导人会面,不但将两岸关系推上新高峰,更让全世界见证了两岸中国人求同存异、凝聚政治共识的魄力和智慧。

  如今,岛内领导者易人,大陆部分民众对未来台湾当局的两岸政策走向颇为忧虑。大陆对台的大政方针没有变、两岸人民追求和平发展的强烈诉求也没有变。马英九曾告诫蔡英文:他在任内为两岸关系搭的桥,继任者不是不能上;只是,要上这座桥,就得遵守“交通规则”。显然,最根本的规则就是必须承认“九二共识”及其蕴含的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意涵,回避、模糊不是办法。一旦“共识”不在、互信受损,两岸制度性协商的机制与各职能部门间的联系,恐将难以为继。从年初台湾地区选举落幕以来,大陆对台湾多变民情的掌握和预判更加精准,一旦起手落子,就不再惮于岛内某些膝跳反射性的非议。

  可以预见,未来大陆在台海互动中施展主动性、设置主议程、掌握话语权的举措将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立竿见影,这将让台湾民众普遍意识到:台当局遵守“交通规则”,是两岸保持正向交往的前提。过去八年人们安之若素、视为寻常的友善氛围,其实得来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无论未来风云如何变幻,经贸都是两岸关系的“压舱石”。如今,岛内行政权、立法权均由民进党主导,其欲给两岸交往搭建哪些藩篱、套上什么枷锁,后果主要还得由岛内各行各业承担。台湾经济经不起政客操弄。2016年一季度,台湾GDP同比减少0.84%,连续三个季度陷入负增长。“中华经济研究院”预计,台湾2016年的增长率将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第二低水平。出口占台湾GDP总额约70%,而对大陆出口(包括香港)占台湾出口总额约40%。正如台湾资深人士所言,两岸经济已是“连体婴”。在台湾以外贸和科技代工作为经济增长“主引擎”的模式下,大陆是台湾最大贸易伙伴、最大投资目标和最重要出超来源的关键地位,断难被轻易改变。一旦两岸波澜迭起、产业荣枯易势,岛内民意对民进党的路线自会有节制和反思。

  在操之在我、完全可控的领域,大陆应以更为开阔的胸襟,向对两岸和平红利期望仍殷、笃行两岸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台湾同胞投下“定心丸”,对他们持续开放全大陆乃至“一带一路” 蓝图中辽阔的发展空间。

  两岸间震荡的一个重要触发点,是2014年3月发生的台湾“反服贸”运动。其实,综观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内容,大陆已经对台湾开出了远比其他贸易伙伴更为优越的条件,“算大账,不算小账”的精神贯彻其中。大陆非但不担心台企台资在大陆获利过多,反而乐见占岛内就业人口六成以上的服务业,能够在大陆拥有充分的市场份额,甚至大于其在岛内经营的总规模。如此一来,大陆市场的发展机遇,不仅能通过这类企业惠及台胞,也能引导两岸间的贸易,从器材、原料、科技加工制品等货物,向人才、行销与服务管理等领域拓展。更重要的是,从二级产业深化至三级产业的两岸分工架构一旦形成,整个台湾主流社会,都会成为防止岛内个别政客做出极端选项的“缓冲阀”,形成促进两岸各项标准和制度接轨的推进器。

  依据岛内政情现状,两岸服务贸易的生效手续要在短期内走完,诚然不容乐观。不过,大陆或可考虑从服务贸易协议、乃至在选举前就已进入谈判收官阶段的货品贸易协议中,选取若干对台湾民心和产业界具有号召力的指标性项目,直接宣布落地适用。如此,不但可彰显大陆对广大台湾民众和民进党当局官民分开、合理区分的灵活态度,更可展现决心——缔造两岸命运共同体、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进程,不会因少数人阻挠而停步。

  在两岸关系步入新阶段的时刻,大陆决策层已写下不凡开篇,这符合两岸人民对大陆决策层的期许。只要坚守“一个中国”的政治底线,筑牢经贸“防波堤”,两岸关系即便有所波折,亦不至严重倒退,并且终将重返和平发展的主航道。■

  (本文为2016年5月23日出版的《财新周刊》第20期社评

版面编辑:邱祺璞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推广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