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专栏|穿透商誉减值的迷雾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9年第06期 出版日期 2019年02月18日
如何审查企业并购估值及风险?如何看待商誉减值“洗大澡”现象?上市公司相关监管如何更有效?

  文|杨庆宏
  资深华尔街投资人

  商誉减值风暴近期席卷A股。截至2月1日,共有2521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18年报预告或业绩修正,其中1168家公司业绩预减或预亏,约270家公司涉及商誉减值。上市公司选择现在主动把商誉减值的“雷”爆掉,避免每年摊销商誉大于净利润并导致持续三年亏损退市。这导致多家上市公司春节后开市即跌停。

  商誉本是源于企业并购的会计名词。并购时对标企业定价高于其资产估值的差值就是商誉,以资产形式出现在并表后的资产负债表上。由于商誉是为平衡报表而人为创造的一个无形资产名称,从19世纪晚期开始被使用时就饱受财会界批评,认为它对公司的基本面估值没有实际意义,但被广泛利用来操纵公司的资产估值。

  参考重要经济数据,推荐查阅财新数据通【CEIC库】

版面编辑:张柘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