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新浪转发

光大银行探路:将ESG理念融入绿色金融实践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4年第44期 出版日期 2024年11月11日

  [市场企划]

  自2020年中国首次提出“3060”“双碳”目标以来,这一宏伟蓝图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并逐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在此过程中,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理念逐渐受到重视。

  一方面,银行业将ESG理念纳入自身经营发展战略,逐步构建ESG理念下的金融治理架构,建立与社会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银行将发展绿色金融业务作为践行ESG理念的重要举措,将ESG理念嵌入绿色金融展业全流程,推动绿色金融流程、产品和服务创新。

  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的减碳行动不只聚焦于自身,更在于发挥金融力量推动全行业ESG发展,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打造多元绿色金融体系

  近年来,在监管引导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在政策支持、标准制定、产品创新和评价制度等方面逐步完善,成为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引擎。其中,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是满足市场参与主体多样化需求、丰富和优化绿色金融市场供给结构的重要基础。

  以光大银行为例,该行已经建立了“跨条线”的绿色金融产品研发和推广团队,识别并利用生物多样性、碳市场、绿色金融试验区、气候投融资试点、供应链金融、转型金融等前沿机遇,梳理形成了涵盖企业金融、零售金融、金融市场绿色板块、绿色租赁、ESG理财投资等产品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光大银行积极开展可持续金融创新。2024年,从事生态环保、生态修复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铁汉生态建设有限公司(简称“铁汉生态”)获得了来自光大银行的可持续挂钩贷款5800万元,不同于传统贷款的绿色方案,这笔贷款与铁汉生态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关联,预设ESG关键绩效指标,并设立相应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若企业完成可持续发展对应绩效目标,将在初始值基础上下调贷款利率。通过精准对接ESG标准与项目融资需求,该模式不仅确保了资金流向真正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项目,还激发了企业主动提升ESG绩效的动力。

  在为绿色基建项目提供金融支持时,光大银行通过整合商行、投行、私行与租赁等多方资源,为项目打造一体化综合金融方案。在助力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加码水环境治理的合作中,光大银行与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生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时投放中长期绿色并购贷款3.7亿元,还承销发行了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10亿元熊猫债,有效支持我国绿色生态事业的蓬勃发展。

  总体而言,我国银行业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银行业的重视和实践。光大银行在顶层设计上充分发挥了ESG战略部署和决策引领作用,制定了全面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工作方案,在总行层面设立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三个专业工作组,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开展。在2022年,该行制定了《绿色金融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及绿色金融工作中期行动方案(2022-2025)》,2024年,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专项制定了《绿色金融工作方案》,确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及绿色金融中期工作目标,即至2027年,绿色金融规模、服务和产品整体稳步提升,建立“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体系,丰富金融支持工具,形成具有高市场识别度的差异化、特色化绿色金融品牌。

将气候风险纳入业务审批全流程

  在实践绿色金融的过程中,银行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另一方面是将气候风险要求嵌入授信和投资风险管理流程。

  气候风险是ESG投资框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企业面临的气候相关风险不断上升,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财务表现和长期可持续性。

  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已成为我国银行业治理领域的一大发展趋势。2024年10月,由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也提出“鼓励将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相关金融风险纳入业务审批全流程管理”。银行要健全气候风险管理体系,首先要将气候风险管理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评估气候风险对自身业务的潜在影响。

  在此方面,光大银行也做了不少先行尝试。光大银行发布了《中国光大银行绿色金融、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提升方案》,将环境和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同时,该行开展了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分析,研究气候风险向金融体系的传导途径,评估气候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对光大银行自身流动性的总体影响。

  在顶层设计基础上,银行要将气候风险纳入信贷业务的全流程管理。从光大银行的实践看,该行主动收集客户能源使用模式、碳排放水平、减排策略等气候相关信息,对全行信贷业务设置“高碳标签”,并监测完善绿色标识管理和系统建设。光大银行还将环境和气候风险纳入了信贷管理流程,把好授信准入关,防止出现绿色项目资本空转和“洗绿”等问题。

  定量测算同样在气候风险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光大银行已经推进了碳排放数据测算,并逐步开展环境和气候压力测试工作,加强了对易受环境气候风险影响的客户数量和风险暴露的评估。在光大银行《2023年度社会责任(环境、社会及治理)报告》中已经披露了八大高碳行业部分企业的碳排放数据,并邀请外部机构对碳核算数据进行检查和第三方核查鉴证。从评估结果看,光大银行可应对不同压力情境下气候相关风险对光大银行流动性的冲击。

  此外,光大银行还加强了对客户ESG风险的全程管理,优化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系统功能,在贷前调查、审查审批、合同管理、放款审核、贷后管理各环节加入ESG风险识别、评估,规范客户分类管理与名单制管理。

未来建议

  对于下一步银行业绿色金融的工作重点,《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指出,绿色金融的主要目标是“绿色金融标准和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不断加强,绿色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银行保险机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持续提升”。

  为实现这一目标,结合光大银行等先行者的经验,银行业下一步需采取一系列实质性措施,以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银行业应扩大绿色金融的覆盖面,将资金更多地投向绿色产业,特别关注有助于高碳排企业转型的产业活动。要推动转型金融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出台国家级转型金融标准,这将成为银行开展转型金融的有效指引。同时,从中国转型金融产品结构看,转型金融产品主要以信贷、债券等为主,品种仍显单一,丰富多元化的转型金融工具需求迫切。

  其次,在践行绿色金融的过程中,“漂绿”“洗绿”等风险犹存,银行业必须强化内部的风险管理能力。这包括建立和完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和流程,明确绿色金融的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同时,银行应加强对客户ESG风险的分类管理与动态评估,将其纳入业务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采取差别化管理措施,有效满足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低碳转型的合理融资需求。

  此外,银行业应强化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推动金融机构立足职能定位优化绿色金融服务。比如通过建立绿色金融专业部门或特色分支机构,出台专项激励制度,配置专项资源,组建专业团队,设置专岗专职,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

  最后,银行应积极参与和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建立,优化完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标准,健全绿色保险标准,强化统计监测。同时,加快完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排污权、水权等资源环境要素确权登记和交易体系,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应用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开展环境权益担保登记。

  通过这些综合性措施,银行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绿色金融服务能力,还能够有效地支持经济的绿色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本文刊发在财新市场企划版块,不代表《财新周刊》编辑部观点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