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一次违约:从刚兑幻觉到一地鸡毛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7年第38期 出版日期 2017年09月25日
“专业债民”博高风险债券,机构跨市场转嫁风险,银行的流动性支持只是“安慰函”,“补充协议”不见踪影——奈伦债刚兑幻觉破灭,一切都成问题
 

  文|财新周刊 韩祎

  2017年实体经济回暖的受益者多是上游原材料行业和大型国企,而处在下游的制造业民企仍在衰退的长周期中煎熬,其中一些运用高杠杆的企业已回天乏术。主营马铃薯种植加工、能源化工和房地产开发的内蒙古奈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奈伦集团)就是一家这样的企业。

  六年前,奈伦集团还在大规模举债;2016年,总规模8亿元的企业债“11蒙奈伦”(122811.SH)在公开市场违约。因为这起违约事件,远在上海的退休国企干部周先生,至今已经维权整整一年。

  与不久前发生的“五洋债”违约事件一样,因为债券在交易所公开交易,“11蒙奈伦”也牵涉了众多个人投资者。相比于参与者主要是银行、证券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债券违约,大量个人投资者的参与,加大了违约处置的复杂度。

  参考重要经济数据,推荐查阅财新数据通【CEIC库】

版面编辑:刘潇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