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一方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案头这本《打开一颗心》,讲的是牛津心脏外科医生韦斯塔比刀下救人的故事。不仅有奇遇,还有许多奇为,而且都是真人真事。要知道,心脏外科可不是平凡学科,它是人工循环、呼吸及麻醉、输血技术高度发达之后的二阶分科。敢在心脏上动刀子,不仅需要职业勇气,还需要高精尖的技术与辅助设备。
即使在近代,尽管不断有人尝试着把柳叶刀伸向心脏,但成功的案例却凤毛麟角。19世纪外科泰斗西奥多·比尔罗特曾断言:“在心脏上做手术,是对外科医术的亵渎。”这条魔咒笼罩了外科整整五十年。20世纪初,一位美国女医生海伦在这一领域初露头角,探索“蓝婴宝宝”(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解决方案。1938年,哈佛大学波士顿儿童医院的格罗斯大夫完成了动脉导管未闭的结扎手术,开启了心脏外科的先河。1944年,名不见经传的布莱洛克在蓝婴身上实施主动脉与肺动脉的分流手术,获得巨大成功;顷刻间蓝婴的嘴唇变红,证明心肺循环得到重建,电影《天赐良医》再现了这段历史奇迹。在先驱面前,1966年才进入医学院的韦斯塔比算是晚辈,不过他出身名门,导师是首创心肺机替代心脏直视手术的美国医生约翰·柯克林,他的心脏外科之路比起那些前辈来要顺畅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