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舒立观察】以监管创新应对专车冲击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5年第24期 出版日期 2015年06月22日
技术进步不可抗拒,“互联网+”亦如此,监管部门需精准拿捏尺度,既避免严重冲突和混乱,也不牺牲技术创新和消费者权益

  “互联网+”既会创造社会福利,也注定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近来,天津、广州、武汉、杭州等地先后爆发专车与出租车司机或专车司机与交管执法人员的冲突事件,引发决策层和公众高度关注。对于出租车行业而言,专车掀起的是革命,而非改良。对这一新生事物,监管体制亟待创新。

  过往30余年,出租车行业顺应中国城市化进程,对满足大众的出行需求功不可没。不过,这一行业被普遍视为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出租车的投放运量、经营运价、经营公司的准入资质,受到严格管制,且已形成固化的利益格局,因“打车难、车况糟、服务差”而饱受诟病。近年来,互联网技术正在提升这一行业。但是,在异军突起的专车面前,出租车显然难以招架。凭借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互联网信息平台及各种移动终端的应用软件,广泛运用GPS和大数据技术,且吸收了大量社会车辆,专车服务更优质、议价更灵活、收费又未必比出租车高,因而受到消费者一边倒的赞扬和欢迎。目前,全国注册为专车司机者的总人数,或已接近职业出租车司机。全新的入场者,挑战的不只是出租车的价格管制,而是直接颠覆了出租车市场的准入边界和牌照管制的基本逻辑。专车行业虽“带伤成长”, 但其兴起之势只能顺应而不可阻挡。

  [《财新周刊》印刷版,按此优惠订阅,随时起刊,免费快递。]

版面编辑:邱祺璞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