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岩川
政见观察员
在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主人公掉入粪坑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粪坑在印度乡村大量存在。在经济增长、文化普及率和饮用水普及率等指标上,印度比很多发展中国家都领先,但为何却在关乎国民卫生的厕所使用上存在硬伤?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大量村民拒绝使用政府出资添置的厕所?
普林斯顿大学学者Diane Coffey及其同事在最新研究中,将印度乡民对粪坑的偏爱归因于印度文化对“肮脏”和“纯净”的定义。如果政策制定者不理会公民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那么再昂贵的投入也只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白白浪费。
任何社会对“脏”与“净”都有自己的理解,被视为“脏”的人与物往往是对空间和人身的威胁。在印度,“脏”与“净”不仅仅是客观的、卫生意义上的状态,同时也是主观的、精神上的概念。比如,人类的粪便不仅是卫生方面的污染,同时也是对宗教理法的亵渎;削落在地上的果皮虽然是卫生意义上的秽物,但并不构成精神和宗教信范畴内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