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海龙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前两天参加一位硕士生的论文开题,看到一个醒目的字眼——视奸。论文研究的是微博新增加的会员收费项目,缴费后可以查看其他用户访问自己微博的记录,同时还可以消除自己访问他人微博的数字足迹。作者用“视奸”这个词解读新功能,认为看到访问记录会暴露网络跟踪(cyberstalking),但消除自己的访问记录也会掩盖网络跟踪。
我认为这个解读并不准确。新功能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个人的数字踪迹和隐私被商品化。这里暂时不讨论其中的学理问题,令我感兴趣的是,这个夸张的解读背后,暴露出新一代社交媒体使用者对于隐私的过度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