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蒋金晗
律师
回到北京
2005年初,我接到猎头的电话,给我推荐一个在北京的国际大公司内部法务职位。虽然香港律所老板待我不薄,但我实在忍受不了香港潮热的天气,况且也想尝试公司内部法务职位。
先和北京、东京的现职律师通电话,两个小时的电话面试包括了很多我毫无准备的内容,然后飞到北京。那是我经历的最全面、最考验精力和能力的“国际化”面试。按职位,面试官包括专门从休斯敦总部过来的知识产权总监和部门主管、北京现任和前任研发中心总经理、人事经理、三位技术部门经理和两位技术项目经理;按国籍,有美国人、加拿大人、法国人、英国人、日本人、尼日利亚人、中国人,轮番用不同口音的英语了解我的专业技能、教育背景、兴趣爱好。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不间断面谈一整天。还好,几乎所有面试官都对我非常满意。其中一个还和我比了个大大的OK,把我送上车时承诺很快发工作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