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专栏|当传统婚俗遇上现代法律

专栏|当传统婚俗遇上现代法律

2025年04月26日

现实中,无论了解不了解事情的经过、熟悉不熟悉当事人,很多人都会用放大镜对受害人进行鉴定,在各自的信息茧房下“开庭”断案

专栏|走出第一步,已经在中途

专栏|走出第一步,已经在中途

2025年04月26日

每天的生活,每天的思绪,像是被困在一张由过度思考编织的大网里。受教育程度越高、从事的工作复杂程度越高的人,这种病越严重

随笔|回老家,又渴望又害怕

随笔|回老家,又渴望又害怕

2025年04月26日

为什么老家人那么爱聚会吃饭?接连不断的饭局让人疲惫不堪,被塞满了的胃不堪重负,饭桌上重复的车轱辘话说了一遍又一遍⋯⋯如果回老家一定是这样的,又有什么意思和意义?

专栏|跨越30年的两场专利博弈

专栏|跨越30年的两场专利博弈

2025年04月19日

三星的历程并非可复制的破局公式,而是警示中国企业摒弃速胜论,以战略耐心构建“技术研发—专利布局—规则博弈”的螺旋上升体系

随笔|一生永华

随笔|一生永华

2025年04月19日

转眼间,老黄离开六年了。经常想到老黄在小本子写下我名字的那个时候,要是时间永远能停在那个时候多好

专栏|赛珍珠笔下的宿州旧影

专栏|赛珍珠笔下的宿州旧影

2025年04月12日

街道是很宽的土路,两旁排列着低矮的平房,商店作坊、铁匠铺、白铁铺、糕点店、茶水店、干货店、糖果店,凡生活所需,应有尽有

专栏|不谈钱也会伤感情

专栏|不谈钱也会伤感情

2025年04月05日

你有算过你实际能控制的家庭财产有多少吗?双方的悬殊不要太大。这不是算计,也不是耍心眼,婚姻稳定需要智慧,自我保护也需要技巧

随笔|历史的回声:一位中国教授的访美行程

随笔|历史的回声:一位中国教授的访美行程

2025年04月05日

看待社会问题时,在通常角度上增设一个文化观察角度,或是人类学者职业特征之一。出访美国途中,回国之后,费孝通的相关思索和表达都体现了这一特征

专栏|别为不值得的人浪费呼吸

专栏|别为不值得的人浪费呼吸

2025年03月29日

在把自己的一部分生命给别人之前,要先问一句,那个人,或那些人,值得吗?很多让人生更有价值的道理,往往乍一听都是冰冷的

专栏|人生更冷酷了

专栏|人生更冷酷了

2025年03月29日

我有着一喝酒脸就红的体质,正因为相信了红酒保护心脏之说,多年来坚持饭后喝一杯。难道我遵循科学的指引,反而是给自己“下毒”?

专栏·暮年絮语|是辅助,而不是管控

专栏·暮年絮语|是辅助,而不是管控

2025年03月22日

照护人作为管理者,要强调“人比任务重要”;要关心老人希望怎样生活,而不是子女希望老人怎样生活,或者规则要求老人怎样生活

随笔|忽明忽暗的迷惘

随笔|忽明忽暗的迷惘

2025年03月22日

那些像老陈一样的男人都是这样活的,在风吹日晒的建筑工地,在烟熏火燎的餐馆后厨⋯⋯可老陈为什么会把喝酒当成他的逃遁之地呢?

专栏|事业失败或人生失败

专栏|事业失败或人生失败

2025年03月15日

人们都希望看清楚自己将来的人生轨迹,但没有人能看那么远,都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些人因为看不清楚就不愿行动,一生原地踏步

专栏·媒介化生存|媒介化天鹅

专栏·媒介化生存|媒介化天鹅

2025年03月15日

通过短视频技术,观看天鹅故事的人们,将人类的想象投射在它们身上。有了这些符号和故事,天鹅不再只是普通的动物,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专栏|预先思考死亡就是预思自由

专栏|预先思考死亡就是预思自由

2025年03月08日

死亡背后隐藏着对自我有限性的接受,而这正是肯定生命的基础。只有在“向死而生”的过程中,我们才会充满激情地意识到自己的自由

专栏|《凡尔赛和约》前后美日较量

专栏|《凡尔赛和约》前后美日较量

2025年03月08日

与签订前相比,威尔逊已有明显转变。此前他对中日争端的表态较委婉,最担心日本像意大利一样退出和会并拒签和约。如今他不再有此顾虑

科学|人类如何造出像自己一样的机器?

科学|人类如何造出像自己一样的机器?

2025年03月08日

从科幻电影中的C-3PO到机械战警,从真实世界里的波士顿动力Atlas到宇树机器人,这些与人类像又不像的机器身上,折射着一个很久以前开始的造物主之梦

专栏|美妙的冒险:家事婚姻新热点

专栏|美妙的冒险:家事婚姻新热点

2025年03月01日

近年来婚姻家庭呈现出的新特点,家事纠纷案件数量高位运行,离婚纠纷中财产分割成为新焦点,“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二)”应运而生

随笔|美加边境的七锁镇

随笔|美加边境的七锁镇

2025年03月01日

宙·契索这个“名”,肯定不正确,让人越琢磨越糊涂,是个不可言说、讲不出逻辑的人生记号;而周七锁这个“名”,虽不一定正确,却符合父子二人的生活轨迹,是个逻辑能够自洽的人格符号

专栏|吃素向左,吃肉向右

专栏|吃素向左,吃肉向右

2025年02月22日

吃饭一旦被意识形态化,就变成了一股撕裂的力量。就连我这种所谓的饮食灵活者,稍不小心也会遭批判,连骑墙都做不到位

月谈鲁迅|鲁迅与AI的小说作法

月谈鲁迅|鲁迅与AI的小说作法

2025年02月22日

很多人都在谈论AI会不会“觉醒”, AI会不会越来越与人类行为难以分辨,我倒觉得,真正可担忧的,是我们人类会不会越来越像AI

专栏·暮年絮语|老人的结局

专栏·暮年絮语|老人的结局

2025年02月15日

人,特别是老人,切不可自我欺骗、自我陶醉。必须有自知之明——衰老了,就只能在社会要求、允许的范围内生存

随笔|长辈的故事:远行未敢忘家国

随笔|长辈的故事:远行未敢忘家国

2025年02月15日

三舅回昆明要办的一件要紧事,是将当初云南父老资助他赴美留学的费用还给政府。后来他将这笔钱购买了一批英文书籍,赠送给昆明工学院。之后,三舅几次自费回国讲学,以此偿还他心中的“债务”

专栏|隐居鹤岗:逃离还是被困

专栏|隐居鹤岗:逃离还是被困

2025年02月08日

逃离的本质是为了找回对自我及生活的掌控感。人们能逃离有形的工作场所与具体的人际关系,却很难彻底摆脱被数字平台塑造的生活方式

专栏|司徒雷登为燕大筹款

专栏|司徒雷登为燕大筹款

2025年01月25日

他始终觉得,即使募捐不成,也要和对方成为朋友,以便燕大之后的道路走得更顺畅。但他也曾感叹:“每次见到乞丐,就感到我属于他们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