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专栏|要有光:在孩子崩溃之前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25年11月24日第45期
“光”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来自理解、陪伴、结构的改变,也来自一个又一个被不断压抑、几乎要熄灭的灵魂仍然努力向上、努力发亮的力量
现代社会普遍的焦虑与功利化价值观、人与人之间日益疏远离散、社会整体的孤独感与无意义感不断蔓延,共同构成了一种无形的文明性痛感。图:视觉中国

  文|严飞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最近和梁鸿老师做了一次对谈,讨论她的新书《要有光》。这是一本关于当下中国那些陷入抑郁、焦虑与深度情绪困境的孩子的非虚构作品。我诚实地告诉她,每次翻开这本书,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孩子们的深深痛苦,那些真切的描写,几度让人落泪,然后又愤怒不已。

  为什么会代入愤怒?因为书里描写的那些厌学、逃学的孩子,那些情绪失序、学习崩溃、选择离开学校的瞬间,都承载着深层的家庭创伤:父母的控制、羞辱、情绪忽视、冷暴力,以及难以言说的代际压力。他们本来都是很好的孩子,根本不是在“闹脾气”,而是被困住了,在用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承受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时代的裂缝。

[《财新周刊》印刷版,按此优惠订阅全年按此收藏单期,随时起刊,免费快递。]

版面编辑:吴秋晗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