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辨证施治“融资难、融资贵”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4年第35期 出版日期 2014年09月08日
“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正是在长期“投资饥渴”、投资及金融体制改革不到位的背景下,市场和政府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市场并未起决定性作用
◎ 周学东 | 文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配置资源应当是金融最重要的本质。既不可将金融简单化为一个普通行业或产业,也不可将金融简单化为“贷款”;从直接和间接融资的角度看,所谓的“融资难、融资贵”与“贷款难、贷款贵”是两个问题。

  目前在中国,这一难题的成因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实到地方,基本等同于“积极的投资政策”,“投资饥渴”与“供不应求”几成常态,这是导致全社会“融资难、融资贵”的关键原因;第二,房地产业持续“繁荣”,在信贷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对其他行业特别是民营部门、中小微企业产生巨大明显的“挤出效应”;第三,产能过剩行业的“沉淀效应”;第四,负债成本、风险溢价双升推高资金价格;第五,直接融资“瘸腿”带来“替代效应”,大量中小微企业将融资渠道定位于信贷市场,间接融资被迫“替代”直接融资。除上述因素,国有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的“财务软约束”问题,导致这类市场主体对资金价格并不敏感,造成资金市场价格扭曲、加剧了各类“挤出效应”,这也是“融资难、融资贵”的深层次因素。

  [《财新周刊》印刷版,各大机场书店零售;按此优惠订阅,随时起刊,免费快递。]

版面编辑:邱祺璞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