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钱浩
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记得我从小到大上过的音乐课上,老师常常说,“这个作品讲的是⋯⋯”或者“这段音乐描述了⋯⋯”,此类话语不单用在声乐上,对器乐竟然也通用。
比如说,《十面埋伏》“讲的是楚汉战争垓下之战项羽被围最终自刎乌江的故事”;《二泉映月》“描述了一位饱尝人间辛酸的盲艺人以及以他为代表的旧社会广大底层人民的悲愁”;《1812年序曲》“讲的是俄国军民在库图佐夫元帅的带领下抗击拿破仑入侵,最终取得俄法战争胜利的一段历史”;《“新大陆”交响曲》“描绘了作曲家客居美利坚的异国感受,以及他对捷克故乡的深情怀念”;钢琴独奏《邀舞》“讲的是在一场舞会中一男士向一女子提出邀请,而后二人欣然起舞,兴尽曲终时他们又相互致意的情景”;《拉德斯基进行曲》“描绘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武力和拉德斯基将军的威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