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新周刊 黄凯茜
“转型还是灭亡”——这是密布于山东省内的数十家“茶壶”需要直面的问题。
国际原油贸易商把中国这些一次能“倒入”的油不多、加工链条不长的地方民营炼油化工企业,形容为“茶壶”(teapot)。有别于国内央企主营炼厂动辄上千万吨的规模,38家规模较大的山东地炼“茶壶”平均年加工规模约在350万吨,与国际主流炼厂买家几千万吨的“胃口”相差甚远。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山东为代表的地方炼厂可说在央企主营炼厂的夹缝中生存,来什么油就“吃”什么,来多少就“吃”多少。俄罗斯的燃料油、委内瑞拉的重油,都可以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