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新周刊 朱亮韬 吴红毓然 于海荣 程思炜 武晓蒙
岁末年初,关于地方政府债务化解的消息牵动着市场的敏感神经,无论是贵州茅台无偿划股份加深城投信仰,还是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达成金融合作,都会在市场产生较大反响。
刚刚过去的2019年,对地方政府来讲,日子并不好过。面对减税、化债、保障支出这一“不可能三角”,尽管想尽一切办法来筹措资金,但面对巨额存量隐性债务,地方政府只能尝试通过展期、借新还旧以及置换债权等方式来维持资金周转。
这一结果在各方预期之中。(详见《财新周刊》2019年第11期“地方化债如何‘共克时艰’”)2018年7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后,“在不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前提下,对存量隐性债务难以偿还的,允许融资平台公司在与金融机构协商的基础上采取适当展期、债务重组等方式维持资金周转”,即已获得监管许可。但是,如何操作才能合规,仍是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的担忧,毕竟,严格意义上能合规操作的债务规模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