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钧鹏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2023年8月16日,美国社会学家霍华德·贝克尔(Howard S. Becker)在旧金山家中安然离世,享年95岁。这标志着第二代芝加哥社会学派正式落幕。贝克尔年纪轻轻就名满天下,其与众不同的学术旨趣却与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潮流格格不入。虽然他曾获美国社会学会终身成就奖以及多所大学荣誉博士头衔,但从读书阶段起,他就是学术上的特立独行者。
贝克尔1928年生于芝加哥。18岁就从芝加哥大学本科毕业,23岁获得该校社会学博士学位。20世纪四五十年代正值美国社会学的剧变期。一方面,两次世界大战奠定了社会科学的学科合法性,也使实证主义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的主潮,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以自然科学式的普世定理为追求;另一方面,1937年问世的《社会行动的结构》将塔尔科特·帕森斯送上社会学的王座,促成了社会学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分裂,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及其所代表的宏大而抽象的理论取向成为主流。以罗伯特·帕克为代表的第一代芝加哥学派风光不再。然而,实证主义和宏大理论两面夹击下的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们并未束手就擒,而是另辟蹊径,以符号互动论为理论武器,挖掘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背后的社会奥秘。赫伯特·布鲁默、埃弗里特·休斯及其学生欧文·戈夫曼、安塞尔姆·施特劳斯、约瑟夫·古斯菲尔德和贝克尔等人虽没有共同的理论纲领,却形成了一个凝聚力极强的学术共同体,被称为“第二代芝加哥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