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发生冲突时,我们本能地倾向于相信非语言信息。换言之,当你说出来的话,和你的肢体语言、表情并不匹配的时候,我们更相信“察言观色”得出的结论
养育孩子,是为了培养既能享受顺境的快乐 , 也能坦然面对逆境和挫折; 既能共情他人的不幸 ,也能坚守自己原则 ;既懂得爱与被爱, 也懂得尊重界限的人
在这个充斥着宏大目标和精细算法的世上,不以自我的“大义”和“大数据”抹去他人的平安;纵有为万世开太平之志,绘救国救民之蓝图,也不忘善待邻人
艾略特让我们认识到,苦难中的生命是由感受和言辞一寸寸织成,而时代和事件可以退后为生存的背景
假如我根据你的做法来回敬你,那样我就成了你的复制品,复制你人性的深渊和你的邪恶,在这条道路的前方就是——变成了你
穆旦的生命几乎完整地见证了二十世纪中国的战争、革命与动荡。他的作品充满浓郁而强烈的历史意味和张力,是个体生命与时代强烈碰撞之后的生命书写
A并不是真的想要得到某位女士,只是因为更有名气的B已经垂涎于她,便激发起A的斗志,他想要与B平起平坐,这便是一种模仿而来的欲望
在他构想的良好经济图景中,现代经济的快速增长,源于人的活力从基层扩展到整体,人们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好奇心和判断力,参与到新事物的创造中去
与少年伙伴远足的经历,使他早早养成独立作出判断的习惯;家庭与时代给予年轻人的更多自由度,让他很早就开始思考未来的路径;竞争本能和理性思维,赋予他解决哪怕是世界上最复杂问题的自信
“冒险精神属于文明的本质”,就观念而言,没有冒险,则僵死;就文明而言,没有冒险,则衰败
在青年时期读到他的作品,以现在的年龄,终于可以说,在读到它以前 我是一个人;读了以后,我慢慢地变成了另一个人
因为辛格的工作,人们不再认为当代哲学家对于社会生活而言可有无,也不再认为他们持有的都是一些无关痛痒或无所谓对错的观点,更不能指责他们是“言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辛格真正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自己的哲学
“书是被疯狂包围时的安慰,靠着想象力和对文字的信仰,使得自我救赎成为可能。”在奥斯维辛,许多文弱书生比其他强壮的人更能熬过那段苦日子,那些能与周围可怕环境自我隔离、逃匿到内心世界的人,会少受点苦
“我看的书越多,就越不信任人类。”因此,如何让自己拥抱世界,拥抱生活,就成为她“斗争和挣扎的终极目标”
“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 对比当下,更显意味深长
图灵的心灵犹如一个开放的宇宙,他并没有自我设限,他的自我怀疑能力让他至死都在颠覆自己的想法
让人欣喜的是,百种图书中只有20本没有简体中文译本。即使不能读英文原著,也能在较短时间内欣赏到第一流的文学作品
卡达莱手握文学万花筒,在小小的阿尔巴尼亚里做着大大的文章,他的作品在玻璃碎片和棱镜的光影作用下变化万端,暗藏机锋
做历史研究不能游离于世界之外,做中国史、中西交流史研究更是如此——接纳世界的同时也会被世界接纳
李一诺用自己育儿的经验,以及丰富理论、触类旁通的智慧,重新抵达养育的核心,也展示了究竟什么才是教育的道与术
李飞飞横跨学术界和企业界,她明显感受到二者的价值追求存在差异。“企业的夸夸其谈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或是为了赢得投资,或是为了虚张声势赶走潜在竞争对手
近距离观察宋代士大夫阶层的文艺生活,进而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旁观他们如何待人,如何应世,如何安顿身心,如何面对自己
上世纪末“走出现代文学”之后,文学研究的方向该往何处去?陈平原先生20多年来践行出一条重建“现代中国人文学”之路
积极深刻地认知危机如何策源及发展的机理,才有可能及时化解危机。危机化解得越多,经济社会就在自我纠偏中走得越平稳越健康
两年半间,八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一“托付之作”。“这是他对自己,对很多故友,乃至对自己所安身立命的中国文化的一个交代”